淺氏兵法的推出,隨著其傳播范圍的越來越廣,對整個觀瀾大陸所產生的軍事格局的影響都是深遠而巨大的。
在淺水清的這本著作里,淺水清不僅揭示出戰爭本身的殘酷與無情,同時也將其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做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詮釋。
書中指出:軍事與政治,經濟,并非不可調和的對立個體,事實上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國家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國力并非只在于疆域的遼闊,更在于富、強二字。大而弱,小而強的國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因此,假如說政治是國家基石,經濟是國家的梁柱,那么軍事就是那遮風擋雨的瓦片,是那鋼鐵鑄就的大門,是那拴在籬笆墻上的惡狗!因此,兩個國家一旦展開戰爭,就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較量,同時也是政治與經濟上的較量。
沒有穩定的政治做后盾,充足的經濟做支持,再天才的將領也無法打出一場優秀的戰爭。
在這里,從淺水清滅止水一役就可看出,盡管由于淺水清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得這場滅國之戰打出有史以來難得的輕松戰局,但倘若沒有后方自己國家強大的經濟和人力物力的支持,同時對手又是如此的孱弱無能,淺水清終不可能創下如此奇跡。
因此,淺水清在書中指出,在一場戰爭開始之前,首先要做的軍事準備工作,不僅僅包括己方軍事動員和訓練及物資上的準備,同時也包括了對敵方的滲透,引誘敵人做出錯誤的政治決定及在經濟上破壞對手。
這種將戰爭的范圍擴展到全局的觀念,自觀瀾大陸有史以來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盡管出于軍事保密需要,淺水清并沒有舉出實際的做法來印證自己的論斷,但是他的這種戰略全局思維卻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與此同時,淺水清更是指出,所謂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字,其實指得是戰爭之道,君王之道,而非君子之道。得道者,擁有的是對戰爭之道的理解;
而戰爭之道,其本意是殘酷與狡詐,永遠于仁心仁術無關。
身為君主固然應當心懷天下,以萬物蒼生的生存為己任,但是菩薩心腸,永遠需要屠夫手段!
當然,淺水清也并沒有一味推崇陰謀伎倆,事實上,他認為兩軍作戰,離勝利最近的一方,永遠是更加勇敢的一方。勇氣永遠比戰術巧思更加可靠,在長期性的戰爭中尤其如此。這也就是為什么聰明的文明人難敵蠻族野人的真正原因。
一支軍隊最關鍵的當然是指揮體系和組織架構,而維系和保證軍隊進行有組織的戰斗,則倚賴于士氣。不懼死亡的戰士,是這個時代最可敬,也最可怕的人。一位聰明的將領和一位擅長組織、常能激發部下斗志的將領,永遠是后者更比前者更有價值,且更體現價值。
因此,淺水清在書中說:“兩軍相逢勇者勝,擁有大智慧的將軍,固然會極力避免死戰的格局出現,然而當決戰無可避免地來到時,同樣要有勇于面對與決死沙場的勇氣。戰爭永遠是勇氣與陰謀的結合體,擁有前者的是虎將,擁有后者的是智將,惟同時擁有兩者,方能成為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大將名將,不敗之將!”
“然而,無論是什么樣的將軍,他們可以體貼下屬,可以禮賢下士,可以與兵同樂,可以奮戰當先,每一個成功的將軍都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永遠不會是將敵人百姓的生命放在自己士卒生命之上的將軍!所以,天下良將,無有仁將;仁將者,敗將也;”
淺水清的這本兵書,就象是一場風暴,席卷了整片大陸,為一個世界帶來震撼。
當將軍們捧著這本書如獲至寶,對其進行不知疲倦的學習,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的時候,來自各個國家的文臣們卻同時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不同言論。
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指責著淺水清,稱他不僅是世之屠夫,滿手血腥,同時還妄自尊大,口出狂言,謬論天下軍事,實在是誤人子弟。
麥加公然指責淺水清狼子野心,為禍天下。
圣威爾公國的幾位大公則發表聯合聲明,聲稱天風人正意圖再次挑起天下大戰,其胃口不小,周邊諸國益當謹慎。
天風人反唇相譏,說一本兵書都能引起各國驚動,真正是天下無事,庸人自擾。
驚虹丞相益子謙則聲稱驚虹人絕不畏懼天風,淺水清若有真本事,就請他來寒風關前試試手段,驚虹人會叫他知道什么叫碰得頭破血流。
反到是遠在天邊的西蚩大帝國,對淺水清的這本兵書表示出了無限贊嘆期許之情,堂堂的西戰神格龍特更是說出了“若淺水清能來我西蚩帝國,我愿拱手將大元帥之位相讓”的駭世之語。不過對于格龍特的這番“盛情”,淺水清敬謝不敏;敵人的吹捧,有時是對自己最好的陷害。大陸西戰神一出手,就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果然不是普通人可比擬。
一本兵書就引起了一番來自周邊諸國的口舌大戰,就算是淺水清也不能不嘆服自己興風作浪的手段的確非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