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樓兩側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接著延墻鋪設的環城路。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的網路。不過城內也并非長驅直入之地,必要時,環城路之后會修筑一道夯土矮墻,墻前再挖一道深3.5米,寬3米的壕溝,內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墻,并據墻與城墻友軍夾擊之于環城路上。
此外,寒風關守軍的標準密度是,正規兵每1.84米1人,征集的百姓每2.3米1人。占征集百姓25%的成年男子擔任兵員,占50%的成年女子負責工程作業和運輸戰材,剩下的老弱擔任后勤雜務。武器配發則按照,每50-90米設拋石車一座,每20米存放修補城墻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設置鍋灶、水甕及沙土,每4米存放弩,戟,斧,椎各1把,及一些石塊和蒺藜等的原則。人員或武器不足時舉旗為號,狼表示需要敢死隊支援,羊表示這里需要大隊人馬,飛鷹表示需要補充遠射兵器,虎表示需要補充格斗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戰器材,白表示需要滾石等等。
十三道圍城大墻,全鋼鐵結構的防御設施,地下暗道處處,駐有雄兵十萬,這就是寒風關的鋼鐵布防大陣。它雖只有一道關口,卻比三重天更加難以震撼。
倘若要選擇,在三條可進攻路線中,寒風關或許是天風最不愿面對的,卻又不得不去面對。
它就象一顆釘子,牢牢插在天風人的進攻腳步前,無論做怎樣的戰略綢繆,都是不可饒過的一座天塹。
。。。。。。。。。。。。。。。。。。。。。。。。。。。。。。。
半年前,孤正帆領著驚虹軍且戰且退,天風軍就一路進逼,直到寒風關下。
自從大梁城被攻陷的消息傳來之后,止水戰場便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西南一帶輸送各種攻城器械。
盡管暫時沒有掀開新一輪戰爭的意圖,但是天風人的動向已經表明,戰爭的爆發只是遲早間的事。
數以百臺大大小小的投石機,其中包括一百臺巨型投石機、一千多架重弩機、上千具各類云梯、百余臺移動式攻城高塔、三百多輛沖車和撞擊槌,都已經制造完畢或者從后方運抵。盡管寒風關已經堅壁清野,將附近的樹木砍伐一空,但是天風軍士不辭勞苦,從數十里之外拉來大量的石塊和樹木,制作木彈,石彈。
除此之外,暴風軍團還在寒風關前二十公里外的地方建設起一個巨大的前沿陣地。
天風人在這個前沿陣地上搭建軍營,修筑堡壘,挖坑掘道,布置陷阱,安置崗哨。
蒺藜、尖樁、鉤刺、鹿角,在夏風的吹拂下,像野草一樣茂密滋長,到處都是壕溝,土墻,拒馬和數不盡的翻板陷阱。戰爭將一片遼闊的土地變成一片充滿殺機的墓園,任何人未經過允許踏上這片土地,等待他的都只有死亡的命運。
寒風關的荒蕪圈被天風人搞成了一場規模盛大的聚會,數以萬計的天風軍人在寒風關城前忙碌,絲毫無視于主人的感受。
驚虹人當然也不會任由對手在自己的家門前如此囂張。
小摩擦會因此而不斷發生,斥候刺探、游騎騷擾、試探性進攻等,每天都在進行。
他們彼此都在測試對方的底線,在真正的大戰來臨之前,總是試圖盡最大可能的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形勢。這場摸底的結果是驚虹人最終選擇放棄外圍,困守中央,而天風軍則步步緊逼,直到進入對方的火力邊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