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著射程更遠、質量更優的弓弩,水上箭手朝天仰射,發出排排火箭。
水上投石機也開始轟鳴。在比星星還要密集的火箭群中,燃火的石塊如同劃破夜空的隕石,呼嘯著朝岸邊的水寨撲去。
提著泥桶、抱著水盆的士兵們,在船上穿梭來往,撲滅火苗。
一場水陸大戰就此展開,對陣的兩軍開始了近乎瘋狂的遠程對射較量。
在這場遠射對攻中,火箭成為雙方不約而同選擇的主戰兵器。
麥加艦隊的火箭,以火粉撒于草束助燃;方慶的火箭,則以油脂裹入氈布引火。
雖然燃材各異,但效用相同,都意在借助火力,殺傷敵人,引發敵陣混亂,令本軍從中得利。
冷兵器時代的兵器,無論刀棍劍戟、弓弩槍矛,都只是點式殺傷武器,無法做到幅面殺傷。
若想實現幅面殺傷,無外兩法。一是組成一定規模的戰陣,像長槍如林的步兵方陣、雨點般密集的箭陣等,以量的積累,化點式殺傷為幅面殺傷。二是借助自然之力,如火燒連營、水淹七軍等。
前者需要龐大的兵力和長時間的訓練,后者則受自然條件和環境的諸多限制。人們糅合兩者之長,發明了兼具二者特色的遠攻利器——火箭。
水上戰艦與河岸之間僅百余米的河面上,密布著劃空而過的箭矢。
陸基火箭群和艦基火箭群在半空相會,相互擦身而過,然后循著既定方向,飛往各自的目的地——岸邊的防御設施和水上的戰艦編隊。
如同現代社會節慶日的煙火集中燃放地,天羅渡口從未有過這樣繽紛多姿的美妙夜景。
成千上萬拖曳著長長紅色尾巴的火線、火球,從岸邊和水上昇起,在漆黑的夜空勾勒出無數條曼妙的拋物線,在岸邊、水面和船頭綻放。
煙塵、火苗、波濤、刃光,為這幅激戰圖畫涂上或迷離、或炫目的背景底色。
戰斗如果照著這樣的局勢進行下去,方慶毫無疑問是可以守住天羅渡口的。原因很簡單,以縱向隊形深入內河的敵麥加艦隊,并不能真正發揮己方船多人多的特點。被方慶用巡邏艇,沉船堵死的渡口一旦無法登陸,則麥加艦隊在對戰中終究只有敗退一途。陸基投石機比艦基投石機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盡管不便移動,但是對方被堵死在這條狹長河道后,同樣失去了極大的機動優勢。這就使得以陸對河的戰斗占盡了便宜。
為了確保登陸點不被麥加艦隊占據,方慶甚至很陰險異常地布置了攔河鐵鏈與火油焚江的招數,同時在河灘登陸點上大量灑滿鐵蒺藜,布滿木拒馬,安置了兩千守衛士兵。其防御體系可以說是一環接著一環。
“人說麥卡菲曾得塔蘭親傳,如今看來,竟也不過如此嘛?咱們的二道三道防御線,到現在還沒動用,他們就已經沖不過來了。”離楚笑道。
不過隨著他這句話落下,龐大的麥加內河艦隊卻出現了新的情況。
一些小型的尖頭沖撞艦突然出現在各大型戰艦的縫隙中,靈巧地劃過大戰艦,向著前方堵塞河道的巡邏艇沖去。沖撞艦上擁有尖利的撞角,是專門用于沖撞敵軍大艦的小型快速船只,體形與格日桑的急風快船頗有些相似,只是不具備他們的遠航能力和速度,但勝在更具備力量性,沖撞力極強。沖撞艦上搭載的都是一些身高力大的大漢,手中持的全是重武器。
這些沖撞艦對著那些有民船改裝的巡邏艇狂沖而去,轟的一下,就將那些巡邏艇撞成粉碎。艦上的大漢用巨斧將綁船的鐵鏈斷開,然后大型戰艦直接將剩余的巡邏艇沖擠到一旁,硬生生地撞開了一條水道。
戰機稍縱即逝,麥加人自然不會錯過機會,雖然戰艦很難通過狹窄的水道,但是小型登陸艇卻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