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國,海天宮。
這是觀瀾大陸十大名宮中唯一一座并非建筑在本土上的王宮--它位于崇洋島,整座島嶼就是王宮的組成部分。
海天宮憑島而建,四面環海,出入皆靠舟船。崇洋島的面積并不大,但是涯國人卻利用他們出色的技術建造起一座美侖美煥獨具特色的海上王宮。
整個海天宮是龍形設計,環島半周,龍首向西,面向大陸,意指天下,由此可見涯國人的內心深處,亦有著屬于自己的蓬勃野心。其中龍首是涯國國主及嬪妃的寢宮,龍腹主要是議政殿,龍尾則是下人居所。崇洋島北端是以海天宮主體建筑為主,南端則有御花園,王宮廣場,四周布置有大量的衛兵哨塔,島外有足十二艘三桅龍船,二十艘炮艦和四十艘以上的鐵甲艦以及一艘行宮王船。
三桅龍船,是涯國特有的巨型遠洋海船,使用柚木替代橡木,壽命提高了一倍,遠洋能力強,載兵量巨大,海域活動范圍廣,而且能支撐長期消耗戰,是目前大陸最大噸位的戰船,也是涯國海軍賴以稱霸的主要基礎。當初淺水清海上大運兵時使用的三桅船,就是后來止水學習涯國人的技術建造的,但是他們只學到了皮毛,勉強達到了涯國三桅龍船的載兵量,可在使用壽命,遠洋能力,行駛速度及抗沉性能力上皆有不足。
至于涯國的鐵甲艦,同樣是威霸天下的戰船,也是他們的主力戰船,雖然在續航能力,載兵能力及抗沉能力上比不上三桅龍船,但是撞擊性及好。這種鐵甲艦是兩桅兩帆型戰艦,外客包有鐵皮,船首裝有巨大撞角,主要作戰方式是通過撞擊敵船而后接舷作戰。
炮艦則是涯國最具備遠程威力的戰艦。這種戰艦擁有大面積的甲板,載人量不多,但是每艘炮艦上至少擁有二十門以上的艦載投石機,而一般的戰船充其量擁有兩到四部。炮艦是海上作戰時遠程打擊的主要武器,涯國制木為彈,船艙里堆滿了那種即使是在海面上也可以燃燒的木彈,專門用于對敵方海軍進行遠程轟擊。一旦有十艘以上的炮艦集合在一起,想想那鋪天蓋地的流星火雨砸向敵船,也令人不寒而栗。只是這種船幾乎沒有近戰能力,最怕的就是碰上如格日桑急風快船這樣的速度超快,體積又小的船只,因此從不單獨使用,總是與其他艦船配合作戰。
涯國人的海上力量,經過幾百年來的發展,已經成為大陸公認的最強,他們因此擁有強大的自保能力,但是在對外沖擊中,卻由于陸戰能力的缺乏,而難以發揮有效戰果。
涯人的海上實力之所以強大,主要和他們地處偏北有關。涯國以南是強大的麥加,以北則是一片冰天雪地,四季寒冬的雪國。雪國論面積,其實不弱于麥加,圣威爾等地,只是這里氣候惡劣,處處冰原,實在不適宜生存。因此雪國極北之地,大而貧弱,根本沒什么國家有興趣往這里發展。以西則北方獨立領,這個盜匪之邦雖然惡名昭彰,但實力同樣不容小視,在這種情況下,涯國三處無路,只能向東面大海發展。
由于麥加人常年與天風發生戰事,因此涯人的發展一直都很平穩,反到是外無敵,內便不平,常有動亂政變發生。
此外涯人的海上發展不僅僅取決于地理地勢的周邊關系,也和他們的天氣有極大關聯。由于北地嚴寒,這里的植物只能種一季,也就是春種秋收,不象麥加人地處偏寒,可以春種水稻秋種麥,一年收兩季,驚虹止水的少數地區甚至可以種上三季,這邊收割,那邊就下種,永遠不用擔心寒流會凍死植物。
只是種得過于頻繁,地力不足,產量較低,遠不比麥加那里的泥土富含養分,雖是種兩季,但每一季都比得上他國一季的產量。
因此,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涯人就不得不被迫向海上討食。
他們最初的發展,就是從海上捕獵發展到海上貿易,最后由于海盜的存在,而成功發展出遠洋海軍,成為大陸最強的海軍力量。可惜的是,觀瀾大陸對海軍的重視性遠遠不夠,即便是涯人自己,也不認為海軍能為他們起到多大的保護作用。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當初止水的二十萬水師,連仗都沒機會打,就被淺水清給滅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