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經紀和職業體育一樣,都是舶來品。
早在19世紀后半期,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都經歷了業余體育到職業體育的演進。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職業體育不再只關注運動本身,而是將目光投向賽事的運營和推廣,俗稱商業化。
此后,對體育賽事、運動員的管理需求進一步催生了體育經紀活動,隨之而來的還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體育經紀人。
在國內,由于起步時間晚和體育管理機制等問題,體育經紀市場的成熟度明顯不足,一個典型的數字是,當前中國專業體育經紀人和專職運動員之比尚不足1:3000。
在體育經紀領域,由于歷史緣由及體制機制差異,中國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國內絕大多數奧運體育項目和職業運動員都依靠國家培養,小至體校、大到國家隊,費用均由運動項目的管理中心負責。在高投入、高淘汰率的前提下,拿到好成績、在國際賽事上爭金奪銀才是唯一的目標。
在此模式下,國內運動員所屬的隊伍和管理部門曾一度充當著體育經紀的角色。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前身國家體委在1996年下發的《加強在役運動員從事廣告等經營活動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了“在役運動員的無形資產屬國家所有”。
換言之,管理機構幾乎“買斷”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在此期間,其獎金和商業利益分配都歸體育總局管理。
好處是不用像美國等國外運動員那樣,為日常開銷發愁,可專注于訓練和比賽。問題則是體制內運動員在參與商業活動時會受到較大限制,私下代言等行為更是被視作違反規定。
不過這項看似嚴苛的政策在去年有所松動。
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對上述規定進行修改,針對運動員的無形資產,管理部門肯定了個人的努力,并承諾保障運動員的權益。
這也是葉欽能夠開始于麥克斯-埃森巴德展開合作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麥克斯-埃森巴德還促成了中國田徑隊和美國IMG學院的交流合作,在今年年底將會有一大批運動員前往IMG學院展開訓練合作。
葉欽在麥克斯-埃森巴德接受經紀人工作之后,不再需要如以前一樣完全和田管中心進行五五開的分賬模式。田管中心交出葉欽的經紀人業務,由IMG公司接手,兩者分走葉欽30%-40%的收入。
比起以前葉欽能夠多拿一成到兩成,更為關鍵的是IMG公司有實力給葉欽接到價格更高的代言合同,即便田管中心縮小了比例,但總體收入上并不會降低,甚至還可能會更多。
這些東西,有些葉欽清楚,有些葉欽并不算特別了解,也不用他去操心。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麥克斯-埃森巴德去談。其中遇到的困難和麻煩,那就是一個經紀人和一家國際人才經濟公司需要解決的。
對于這次的代言合同,雖然比不上其他世界級頂尖體育明星的合同,但葉欽內心還是很滿意的。
這是一個開始,不論是代言的價格,還是通過經紀人的方式展開合作,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這一點才是葉欽最為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