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注意到,這所中學在知道師資和競爭力不如其他地區學校的情況下,進行了朝著“體教合一”方面的轉型。
編制上雖然還是普通的公立高中,但深入底層,每年從秀水和周邊縣市,甚至于周邊省份都招攬了大量體育天賦突出,但是中考失敗,只能進入社會或者技術類職業學校的初中生。
這一部分人群,是傳統體校和專業隊都沒有辦法完全顧及到的,大多數的專業體校基本上都集中于地區市或者經濟發達一些的市以上地區,對于底層人才挖掘依舊不夠充分。
這一切最初是因為秀水二中校長聶方平不甘于葉欽被埋沒,集中學校資源開始對其進行培養,經過數年的發展,秀水二中逐漸走到了自己的清晰發展思路,形成了一個自我造血招生的體系和良性循環,和省隊市隊以及多個職業隊俱樂部都有了合作,給予了一部分旁落明珠有了一條新的上升渠道。
文章中指出,每年中考的淘汰率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有所差異,但基本都達到了50%以上,在偏遠的山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這個概率更高。
簡單來說,每年全國如果有500萬的高考生,那三年前的這屆中考生數量就超過了一千萬。
這一千萬人在中考結束后,有五百萬人是流入社會進入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其他各個行業,以及少量的進入職業類技術學校。
這樣龐大的基數里面,隱藏的是大量從出生到成年長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天賦的人才。
體育競技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秀水二中所做的就是將手伸進這個龐大的基數里,去淘金,發現那些他們能夠看得到的,所能發現的體育人才。
這部分人群在學習上的競爭力或許比高,但在整個學生群體之中,有體育天賦甚至其他天賦的人才卻是要比人們想象得多的多。
秀水二中采取了“體教結合”的招生和教學模式之后,給了不少沒有機會進入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生一個新的上升渠道。
這一點其實在不少大城市的重點高中也有在做,但是真正到了經濟條件一般的普通縣市還是有非常大的意義。
在各個高中都是比拼大學升學率的年代,二級運動員、一級運動員,高考加分,降低文化課成績,破格錄取,這些同樣是讓學校變得有競爭力的一種手段。
……
時間到了10月24日。
晚上19點30分,濟南奧體中心體育場,室內候場區。
葉欽穿著一身白色的短跑服,胸口貼著“海西”兩個漢字,和三名同樣衣著打扮的年輕運動員,正在一起做著最后的熱身。
他們四人正是本屆全運會海西省男子4×100米接力隊的全部隊員,今年這屆全運會,葉欽作為海西省運動員,只參加了兩個比賽項目。
一個就是男子100米,這是從體總到田管中心和地方隊,還有這次全運會主辦方都希望他能夠參加的。
雖然國內的比賽,對于葉欽個人來說,已經不是有特別大的意義,但是對于全運會本身提高影響力,還有田徑運動在國內的推廣,以及全國觀眾的期待,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