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些悟性低下之人,估計聽的頭暈目眩,但對段毅而言,卻如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瞬間將外在劍招和內在心法聯系在一起,互相填補,加深理解。
奪命十三劍,第一劍便是內外合修。
所謂外,便是劍招,身法,步法,三位一體,缺一不可,不然劍架不純,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威力也便大打折扣。
所謂內,便是剛剛燕云霄所口述的劍中心法,包含內力運行經脈路線,真氣所通竅穴位置,以及劍勁之法,博大精深,乃是不知多少代人辛苦鉆研,琢磨,才得出的最終見解。
而除了內外合修,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也被段毅學到,那就是此劍劍意。
劍招,就相當于一個人的肉身,劍意,則宛如一個人的靈魂,沒有劍意的劍法,只是行尸走肉,不成氣候。
這青銅巨像秒就妙在,在施展第一式一劍封喉的同時,劍意也是沒有任何遮掩的表露出來,能否領悟,全憑個人的悟性福運。
段毅的悟性自不必說,對于劍道更有一番獨到見解,故而這奪命十三劍的第一劍,便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徹徹底底的被他印在腦子里,各種關竅,無一缺漏。
不等段毅松懈片刻,這青銅巨劍連帶著使出第二劍,承接一劍封喉,名為回風奪月,依舊是由青銅巨像演招,燕云霄**,其內容依然是妙不可言,讓段毅如癡如醉,心神徹底沉浸在這難得的歡暢與喜悅當中。
一劍封喉,回風奪月,青峰割面,挫腕彈劍,弓身望月,低首落靴,風伴流云,流光轉逝,退步返燕,幻眼云湮,煙雨渺渺,白虹貫日,弒神滅佛。
一十三招劍法,每一招,劍意都截然不同,每一招,卻又分外的銜接契合,最終,滔滔十二劍,化為第十三劍的弒神滅佛。
就像是一條又一條的溪水河流匯聚于江河,盡管水道不同,但流向與終點是一致的,而最終形成的大海,廣闊無垠,深不見底,波濤洶涌,神秘莫測。
然而,在這青銅巨像使出十三招劍法之后,并未停歇,又使出了第十四劍,劍招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刺,卻擁有者無比可怕的魔力。
前十三劍匯聚而成的殺氣,便如烏云遮日,層層疊疊,望之不盡。
第十四劍一出,卻是劍破長空,劃開烏云,一切的一切有有了新的變化。
但這種變化并非是往好的那一處發展,而是更加傾向于死亡,毀滅。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一劍,就是我見地獄。
那一刻,見到這一劍的段毅冷汗直流,挺拔健康的身軀情不自禁的顫抖起來,便連體內如江河一般洶涌澎湃的真氣也變得死寂。
他并非恐懼,也不是害怕,而是從未有過的激動。
那是一種朝聞道,夕可死的情緒。
“第十四劍已經是綠葉后的紅花,紅花之后,又會孕育出何等樣的果實呢?”
腦海中閃過這個念頭的段毅一時間癡了。
也是在這一刻,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推演出第十五劍,這是他身為劍道之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