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嘆息一聲,段毅其實樣樣都好,就是這個感情經歷太過豐富,叫她有些吃味。
郭晴,賀蘭月兒,或許還要加上丁玲以及楊無暇兩個,未來有的瞧了……
北市,小舟坊當中,寬闊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兩側商家開門迎客,呼喊多時也不覺累,隨處可見講價,成交,還有吵鬧之聲,布滿了市井和生活的氣息。
靠近小舟坊正街的第二號商鋪,是一家米店,名叫小王米庫,也算是這小舟坊僅有的兩家米店之一。
這家米店在縣城當中經營了也有二十多年,早年只是小作坊,沒什么大的人脈和經濟能力,只能從鄉下挨家挨戶的收米收糧。
靠著主人家誠信經營,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一點一滴的積累,方才有今日的規模,并成為縣城之內的富裕人家,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近幾日,米店的十來個伙計大感頭痛不適,因為米店的老板那在外地求學的大兒子回來,說是準備接手米店生意。
老子打拼,兒子繼承家業,天經地義,沒什么說的,大家伙也不會說三道四。
但這次不同,這位大公子可不是個安分的主,擺明了不打算遵循老子的經營和管理方式,擺開大干特干的做派。
而且一來就說米店的生意平淡,客源穩定,但人員冗雜,需要裁除一些工人。
這米店工作,在底層出苦力的百姓當中,算是比較穩定的,薪水也不算少,工人們誰愿意卷鋪蓋回家?
因此這兩天,大家伙但凡開工,各個都是鉚足了勁頭干活,效率奇快。
這還不止,他們每個人在自己干活的同時,還互相監督,生怕自己偷懶被撞見,被告狀,讓那作妖的大公子有借口將人趕走。
好在那大公子是個雷聲大,雨點小的貨,宣揚了幾天,也沒見誰被解雇回家,工人們的心放下不少。
中午剛過,天上的日頭愈發灼熱,火辣辣的照下,陽光落在人的身上,仿佛要將人烤熟一樣。
本來熙熙攘攘他的街上,基本見不到幾個人,倒是顯得清凈許多。
小王米庫外,店里不少伙計擼開袖子,敞開肚皮扒拉著米店供的午餐,另有一個高大健壯的伙計正扛著一麻袋精米往店外的一個牛車上裝。
這袋米少說也有五十斤重,不過伙計也是常年干苦力活,練出一身力氣,根本沒花多少功夫就裝上車,而牛車上面,已經裝了三袋。
在牛車的旁邊,還有一個粗布麻衣,腳穿草鞋,皮膚黝黑的少年幫著張羅。
等所有的活都忙完了,這少年一臉憨厚的從牛車的一個犄角旮旯掏出水袋,扭開塞子,就往這伙計的懷里送,憨笑道,
“趙大哥,可太謝謝你了,要不是你,俺要把這些米裝上車可得廢不少功夫!
回去晚了,管家說不定還得罰俺不能吃飯呢。”
伙計一伸手就要推辭,不過鼻子一動,聞出這水袋裝著的不是水,而是酒,饞蟲立馬就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