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已荒廢,一切的東西成為無主之物。
作為幸存的人,把它們拿回家,做它們新的主人。
也創造,新的家園。
物資庫里的東西,堆積如山,要知道……軍隊從未停止收集食物的行動。
特意叮囑聶遠帆,讓他在物資庫里留出一個干燥的地方。
等次年開春,最后的雪水化開,麥苗會獲得一次猛長。待到五月底,天氣初顯炎熱的季節,就可以收獲第一批糧食了。
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得找到城市里的儲糧,來應對人口快速擴張所出現的一系列窘迫問題。
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作為支撐,哪怕喪尸占去了極大一部分的比例,幸存下來的人,也依然剩有不少。
來一個,先給吃飽飯,然后統計個人信息,根據專長能力組織分配。
……
施工隊里的人約分為四批,統一展開行動。
砌壘圍墻,房屋修繕及改造,以及軍事設施的修建等等。
每天都有新的成員加入,必須趕在更冷冽的寒流降臨之前,把學校內部的生活設施打造完成。
同時,一個固若金湯的庇護所,才算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軍團庇護所從城市里誕生,防御型建筑的部署全部就地取材,樓房、圍墻到處都是,節省了時間,也避免了麻煩。
只是,當所有進度一同推進后,看起來熱火朝天。
王徒卻更是深刻覺得,庇護所欠缺人力。
庇護所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作為支撐,僅有軍事屬性可不行。
功能性隊伍,應用于全方面建設,雙手所掌握的本領,是人類最為擅長的創造型力量。
而這恰好是思想單一的紅警士兵不具備的。
在王徒內心里,是想打造一個有血有肉的龐大組織,并非冰冷無情的戰爭機器。
王徒再次回到庇護所的時候,身后跟著一支兩百人的隊伍。
加上他們,軍團規模正式達到一千。
其中有三百七十多人,是晉升過星級的強化士兵。
此時距離紀念廣場的那場戰爭,已經是三天過去了,除了召集骨干人員開了個簡短的會議,并沒有其他事項發生。
庇護所頒布了條條框框,在短時間內完善了許多細節。
人們趕早爬起來勞作,填飽肚子,到崗位履職盡責。
他們私底下咒罵上頭的多事,卻無法抗拒危機四伏的環境下,有個安全住所的誘惑。
漸漸的,也就習慣了。
學校經過馬不停蹄的改造,已然面目全非。
重要的位置堆積著沙袋,構建成牢固的防御工事,里面架著機槍。
全副武裝,表情始終冷漠的士兵游走于校園內,不留死角地巡邏。
人的適應能力,往往與置身的環境有關。
大多的人,剛來一兩天,便懂得根據隊長的分配去干活。
至于新來的家伙,衣衫襤褸地被士兵帶著,走在去報道的路上。
一邊用饑餓和好奇的目光,盯著沿途規整的戰爭設施。
一邊,用眼角的余光,心驚膽戰地偷瞄著警戒線附近,那還未來得及清理的幾具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