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由柴油驅動的小船,拉了四五個人后,其實空間沒剩多少。
襲定國雖然眼饞糖果、飲料等珍貴的食物,但他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六袋二十斤裝的大米,兩袋十斤的面粉,其他的,他一點也沒多拿。
走之前,向王徒抱了抱拳,“謝了,兄弟!”
馬達轟鳴聲中,小舟破浪遠去。
下午時,張強找到王徒匯報說,襲定國又派人送了一袋金銀飾品過來,沒要東西。
……
老城區的零散庇護所并不多,卻也不少,以后必然能逐一接觸到。
末世復雜、殘酷、艱難的大背景下,人類凝聚力會進一步增強,首領的地位往往也更容易得到鞏固。
軍團擴張的方向,在目前為止,是以整個老城區為階段性目標。
這樣必然會波及到其他幸存者的人或勢力,產生一系列的摩擦和矛盾。
沒有哪位管理者,愿意放棄手里的生殺大權,心甘情愿地依附別人。
王徒能理解他們,卻絕對不會放任他們自由發展。
小小的老城區,難不成還出現幾十股勢力,爭地盤、亂交易,分食蛋糕?
不夠鬧騰的功夫。
王徒有這個實力,拍扁他們,吞并他們,再把屬于他們的東西拿過來。
擰成一股繩,才更堅韌,也就不容易被喪尸扯斷。
對于強硬的,或是殘害、壓迫同類的家伙,便鐵腕處理。
至于一些能夠正常交流的,則按照先軟后硬的流程。
就像,為襲定國提供交易之外的幫助。
一方面,是不希望他們由于缺乏食物,鋌而走險的作出一些送死的行為。
普通人之間勾心斗角,并沒有做錯什么。
而且,收編他們,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另一方面,釋放出友善信號,并展示“肌肉”。
告訴他們,我們有人,有槍,也有食物,什么都不缺。
總而言之,利用多種手段吸引其他庇護所加入進來。
該打的,就派兵去,拿出強硬的態度;
適合溫和處理的,就多動動腦子。
可以算作是一項周期計劃。
最起碼年前是不可能完成老城區的占領及收復的,雪未飄落,還有時間。
……
近千名幸存者加士兵,緊張而有序地投入庇護所的建設任務中。
屬于原先城市里的一切,本應積塵荒廢,泯滅在時間的長河里。
被他們翻找出來后,修復的修復,沒損壞的,就直接使用。
各種建筑材料,新舊皆有。
這些東西經過勞動者勤勞的雙手,出現在最適合它們出現的位置,逐漸變成庇護所發展的建設基石。
以庇護所外圍約三公里左右的房屋、高墻為界限,自荒廢的城市為起點。
一個粗獷的小鎮,開始沿著被血液和尸骸填滿的土地,慢慢擴展壯大。
界限內部不具備存在價值的房屋,全部拆除推平。
直接隸屬于指揮官的工程師小隊,擴張到十人,他們在一隊士兵的保護下,開始大面積檢修地下原本就完善的水電與排污管道。
幸存者里并不缺乏人才,末世帶來生死危機,首先淘汰掉一批不夠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