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一旦進入士子,幾代下來,就會成為世家,時日越久,世家、士子越多,占據的田地也越大;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收不上稅,開支卻更加繁重,只能加大農戶稅賦,經年下來,逼得農戶舉起手中鋼刀造反也是吃早的事!
追究起來,便是士子不納稅的根源之上,亂天下的政策,要來何用?士子本就有著眾多特權,仍不甘心,還想更多,說到底,不過是錢財作怪,一邊說著要遠離金錢,一邊又緊抱著黃金,知行都不能合一,此乃儒家最大的敗筆!”
孔丘聽了,停下手中筷子,現如沉思,直到眾人下桌,他也沒有絲毫動作,早已陷入自己的思慮之中。
劉浩等人也未打擾他,想不通其中道理,孔丘枯坐幾天也是必然。
‘仁義禮智信’,乃孔子中心思想,但孔子真正詳解的唯有‘仁’,次之的乃是‘禮’,‘義’之一道,反倒是后來的孟子詳解更多。
再次登場的孔丘,也注定了將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思想,也必然要將其中一些糟粕去除,劉浩既然參與其中,也不想日后儒家不做出改善。
孔丘卻是陷入了劉浩方才所言的‘知行合一’之中,這個觀點,乃是明朝的王明陽提出,靠著提出并嚴格遵守這個觀點,王明陽被認為是儒家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圣人。
與其他人而言,或許只會認為有道理,然孔丘卻從中體會到三味來,結合如今的儒家士子,更是清楚‘知行合一’的真正必要性。
說一套做一套,寬于律己,嚴于待人,不過是打著儒家外衣的一群禿鷲罷了。
“道家返回土地之事,過些日就會推行;你認為佛門是否跟隨?”
“跟也好,不跟也好,皆可!對李世民而言,更需要的是律法,嚴禁出家人不得囤積田地才是關鍵!”
“你倒是想了個掘根之策!就不擔心佛門因此恨上法家?”
“法家本就是遭人恨的,不做此事,也有他事,遲早都得恨上法家,又有什么所謂?”
“倒也選了個好時機,佛門西游之際,對李世民退讓就是必然,靈山法旨在道家清退土地之際,必然抵達各大寺廟,他們卻想不到李世民會出具律法,心中多半想著日后慫恿信徒再次捐贈!”
“以小博大,時機最重要,也是一舉將法家地位奠定之時!”
“你方才所言士子田地納稅之事,日后也要推行?”
“這我卻不管,行與不行,也是歷代朝廷自己的事,不過提醒一下儒家罷了!”
“你倒是精明,躲在幕后無需出頭,好事都被你得了!”
“哪有這般輕巧,不過是小胳膊小腿的,無法罷了!再者,百家傳承,也不是我一家推行能做到,你亦知曉,百家修行體系之中,其他族群也能修行不少;
就說商家,人族貨物流通妖族也未嘗不可,北俱蘆洲那些集市你也知曉,皆是商家雛形,我觀之,最大的問題乃是貨幣缺乏,交易難以達成,據說有一‘落寶金錢’……”
劉浩說道這里,也不再分說,點明開頭即可,真深入了就變成搶奪功德了,可即使如此,他也能分得不少,也夠滿足了。
通天雙眼微亮,其后的內容,他也自行延伸開來。
修行之人,俗世金錢,對他們而言,幾無價值可言,修士只見的交易,也不可能金銀結算,地仙界可沒有什么靈石之類,落地金錢就成了唯一選擇。
如何去做,還真不是其他人能搞定的,最低階位,也需要一個圣人為之,研究出‘落寶金錢’最深入的‘道’,才能拓展其中的修行人士貨幣功能。
據劉浩猜測,多半是和‘道紋’有關,具體如何,卻難以知曉,至少有一點,劉浩還是清楚的,那就是貨幣必須對修行人士有益,和‘靈石’一般,不僅可以體現出貨幣的功能,還能未修行帶來幫助。
劉浩猜測的沒錯,通天一離開,就將‘落寶金錢’抓取,而后研發出來的地仙界修行體系貨幣,以‘落寶金錢’為基準,修士可自行刻畫,將自身的道與法刻入其中,自行生成價值,越是大路貨,價值也越低,越是高階修士刻畫的也越值錢。
劉浩提議,通天研究完善,推行就落到趙公明帶者蕭升、曹寶在做,這份功德可不少,劉浩做為提議者,躺著收取一成,已經開心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