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曹丕
“你師父乃中天紫微大帝,你擔憂這些作甚?”
“多謝師父!”
“你那幾個兄弟如何,你能不知?曹植曹子建已入百家,行大儒之道,非帝王人選,你父曹孟德豈能不知?
曹彰一將軍耳,更是你日后助力,你不去拉攏反而懷疑,當真不知所謂。
曹聰早慧,你父雖十分歡喜,但自從送入此間就讀,就從未找回三國世界,這般態度和向你攤牌又有何異?
休要多想,反倒是你,多加學習治國之道,休要學習歷史之中記錄那般,被世家門閥尋了開心!”
“徒兒不孝,卻了勞累了師父!”
“你是我徒,我自然要為你多考慮一些!今日正好你來,為師也考校你一番……”
修為,沒什么好考校的,一眼就看透,能有多少實力劉浩一清二楚,況且曹丕也極少真正參與到正面廝殺之中去;
更多的還是考校學識。
三國,在炎黃文明之中留下諸多璀璨的文化,各路諸侯紛紛登場,也讓眾多才華橫溢之士登上舞臺,將自己一身所學發揮到淋漓盡致。
換言之,三國時代,根本不缺乏謀臣武將;
可你要掀開三國的神秘面紗,你就會發現三國的這些聰明人絕少有寒門士子。
非是底層百姓不想出頭?實在是缺乏甚至沒有上升的通道而已。
這也是環境造成的,知識被世家壟斷,一冊書籍的價格堪比黃金,平民子弟又哪里可能獲取?說句不好聽的,家中無房無車無所謂,可倘若家中有一冊書籍,那你就絕非窮人。
書籍的稀少,使得但凡有機會獲得一兩冊書籍者,莫不是珍若重寶,日日查閱,日日參悟,恨不得將每一言摸透,各種延伸,極大的拓展了思維,反而使得眾多精英紛紛冒頭。
這樣的情況,在現代人看來,很難以想象。
打個比方來說,倘若我們現代社會之中,書籍同樣稀少,從你認字開始,到你成年,你就只有一本《論語》可讀,這個時候只會出現兩個結果;
一個是你感覺靠一本書籍絕難比得上他人,早早放棄;
另一個,則是你瘋狂對《論語》逐字解讀,將他理解出花來。
后一種結果,也會讓你成為《論語》領域的專家,成為真正的文化人,脫穎而出也成為一種必然。
這才是詩書傳家,一代代努力解讀之下,一代代傳承下去的真正財富。
大漢四百年,都是這么過來的,只不過如今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