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幾乎是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擺上了臺面。
似乎方運也沒有任何對此發表看法,似乎本身就樂得自己帳下這么處理。
在大周都是如此,更別提新得到的世界了,炎黃國度之外的一切國度,在他們看來,和原始人根本沒有多少差別。
他們這種態度,也一定會影響到他們統御的百姓,本身‘大清’那種天朝上國的心態就已經存在,再次加強之后,可以想象的未來,這些百姓絕對要對外族高高在上的俯視。
若是沒有和自家地球鏈接,若是沒有從自家地球引入的諸多現代知識,劉浩或許還會皺一下眉頭。
怎么說,知識總是知識,管你從哪里來的,好的就是好的,不能因為看不起對方就不去學習。
可有了和自家地球的鏈接,有了早就從自家龍國引入的現代知識體系,那十七八世紀的西方文明,還真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
或許在一二十年之后,雙方來開的代差已經會讓那些國度徹底絕望。
最后的結果,也必然是那些國度俯下身體,匍匐在地,引入炎黃體系的文明,逐漸被同化干凈。
想到這里,劉浩總算明白為何方運不著急推進南洋諸國。
這些,根本就是方運故意留下的試驗場,本身就有著近乎一體的文明體系,也是儒家文化圈的一份子,有著他們的版本在前,日后對其他國度也能留下諸多借鑒之處。
再者,與其將諸多精力和資源投入到這些國度,還不如將多余的人口送到美洲,去接手這片廣闊的地盤。
封建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
而這些,對方運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
農家耕地本就有著專門的詩詞,從翻地到播種,從播種到收割,幾乎沒有任何遺漏。
在畜牧業,美洲有的是牧場,改良的牛種、羊種他們也根本不缺,最開始也不過投入些許,后續這些糧草甚至可以大規模的販賣炎黃聯盟其他所需。
解決了最根本的溫飽問題,封建時代的百姓所能激發的潛力足以讓人動容。
幾乎是肉眼可見的無數學校在各縣建立,推廣鄉鎮,乃至于農村。
幾乎是肉眼可見的道路一條條延申,從龍國引入,結合了工家獨有的交通體系也逐漸在這方世界的中原大地之中鋪設開來。
幾乎是一天一個模樣,那些選定的大城市地盤,倘若你三天不出門,就會徹底迷路,彷佛與世隔絕了好長時間。
這種景象,哪怕是劉浩看到了都心潮澎湃,更別提劉邦和張良了。
哪怕他們歷經了好幾個現代龍國,明明那些龍國各方面的建設遠超了此間,可其中的對比卻完全不同。
就好似一個是觀看電視,再美的景色,也不過是一時的歡喜,過后就忘記干凈,而眼前卻是自己親眼看到,一步步建設起來的,哪怕景色差了許多,其中的成就感依然是爆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