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朱棣內心也十分糾結,他甚至于有些擔心歸來的漁船是否還能滿倉,唯恐讓到來的這上萬百姓到時候落下遺憾;
這種忐忑,一直維持到那漁船靠岸,一直看到那漁船一筐接著一筐的海鮮搬運港口,似乎永遠沒有盡頭這才松了口氣,朱棣這才哈哈大笑起來。
親眼看到了收獲,每一個人內心都是那么的滿足,封建時代,沒有任何他物可以和糧食相媲美,這才是封建時代最需求、也是最珍貴的寶物。
跟隨一起到來的朱瞻基,此時已經被一群勛貴圍滿,高達五萬兩的漁船,此時這群勛貴也沒有一點猶豫,似乎和收獲相比,這根本算不得什么。
他們也同樣會計算,來回一個滿倉,就是千噸漁獲,哪怕張良和朱瞻基刻意壓低了海鮮價格,也不過十天半個月便能收回投資,誰還能忍得住?
唯一的想法就是先將漁船給定下,能早一日得到漁船才是正理。
利益使人瘋狂,自古莫不如是!
哪怕誰也沒提,可誰都知道所謂的海禁已然成為一句空話。
天津衛皇家海事學院第一批學員已然無需擔憂,這才是真正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經濟的聚集效應,有時候就是這般恐怖。
當百姓知曉天津衛有的是發財機會之時,哪怕是隔著千山萬水,也有著源源不斷的人口涌入,不過是一月有余,整個天津衛就從原來不過三十萬人口變成了如今接近百萬,而且幾乎半數人口都和大海有著直接關聯。
張良建立的巨型海鮮交易市場也已經成為了周邊走大的貿易市場,天南地北的商人哪一個愿意落后?
現如今最大的制約,反而是交通,也就是京城到天津衛的火車已經成型,否則如何消化這些海鮮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朱瞻基此前的海鹽鹽田現如今卻成為的救命稻草,只不過不得不將更多的海鹽拿來腌制海鮮,以此來將海鮮運輸得更遠一些。
哪怕是劉浩也沒有預料到,這些腌制的海鮮,遠比劉浩他們想象的要受歡迎多了。
百姓都不是傻瓜,哪怕是拿著這些錢財去購買腌制海鮮之中的食鹽,他們也絕對自己賺到了,還能順帶的撈到不少魚肉食用,用腳投票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也是因此,哪怕是彎彎繞繞千里之外,這些腌制的海鮮也成為了搶手貨,幾乎只要一擺上臺面就會被搶奪一空,這又促使著渤海漁業的蓬勃發展,形成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百姓自然也樂意遷徙到來。
或許是隨著手中的項目越發龐大,張良等人手中的錢財也越發恐怖,動則數千萬銀元,有時候就是朱棣看到了賬目也不得不心驚肉跳;
可今日,朱棣卻也是歡喜的,因為張良給他上了一份奏疏,其中更是將‘稅務問題’一一羅列,讓朱棣明白未來的大明帝國該如何行走;
特別是其中言明將國家稅收一一朝著商業轉換,以待未來某一日可以將農稅免除。
光這一點,就足以讓朱棣心動不已,對一個封建帝國的皇帝而言,這可是千古留名之事,功蓋三皇五帝就要看它了,哪里又能夠抵擋得了其中的誘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