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固定的東西,秦軒來到一處廢墟處,用激光切割器開始切割這些廢墟零件。
有了工具的幫助,他不僅收集到了很多廢料,有用的東西也是不少。
切割一塊艙室的碎塊時候,還從裝甲夾縫中,發現了幾個空罐子和不少管子。
留下一個空罐子,取出一根不知什么材料做的金屬管,其他的全部裝進儲物空間里。
他將空罐子切開,在里面裝滿滿的金屬廢料,又塞進一些碎石塵土壓實。
最后將一塊圓形金屬板焊在罐子切口上,又將金屬棍固定在空罐子中間。
一個簡易的大鐵錘就有了。
秦軒輪了一下,分量還可以。
回到風扇與噴泉口。
圍著噴泉口的四周,向地下打進四根金屬柱,在金屬柱上用切割器各弄出一個孔,然后再在風扇四個角也弄出一個孔。
一切準備就緒,他不著急架設,而是打開風扇的電源接口處,用面板分析和工具測量。
外星的飛船風扇,原理和地球上的一樣,只是風扇的接線很難確定。
他們總不能像是地球上的一樣,用紅綠黃當做火線吧,所以還得一個個測試。
風扇上的接線很多,秦軒可以確定,主要接線就那幾根,其他的只不過是風扇的智能反饋線而已。
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他終于挑出了主要的兩根接線。
拿出工具,接了兩卷電源線出來,以防架設過后,水柱不斷噴發不好接線。
一切準備就緒,他計算了一下噴泉的噴涌間隔,然后收起風扇,再次放出的時候,正好蓋在噴泉口。
噴泉口不僅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噴發一次水柱,不噴發的時候,噴發口也會有大量蒸汽噴發出來。
風扇剛蓋在上面的一瞬間,就開始嗡嗡的的轉動起來。
當然真空中是聽不見聲音的。
時間有限,容不得他馬虎。
要是在下一次噴泉噴發沒有固定好風扇,導致被強大的水柱沖飛損壞,他就可以坐著欣賞天空美景,慢慢的等死了。
他計算這個噴泉大概每十分鐘噴發一次,十分鐘的時間完全夠自己固定風扇。
用收集的電線相交凝成四股比較結實的繩子,穿過風扇外殼預留孔洞,與鐵柱的孔洞牢牢的拴在一起。
仔細的檢查了一下,秦軒發現很結實,走到遠處等著噴泉下次噴發,看看風扇是否能承受得住水柱的沖擊。
沒走幾步,他就感覺腳下的大地震顫了一下,水柱突然開始噴發。
他能清楚的看到,風扇瘋狂的抖動,風扇的扇葉急速的旋轉。
片刻之后恢復了平靜。
走到因風扇阻擋水柱,而變得濕漉漉的噴泉口,檢查了一下風扇的情況,發現一切都很穩定。
有了這個能源,讓他在這顆衛星上生存下去的信心,又大上了不少。
秦軒所處的衛星正處于正對恒星的一面,噴泉口旁的水被強烈陽光照射所蒸發,飄散到天空。
衛星的引力很小,衛星無法束縛水汽形成大氣,水汽直接飄散在了太空之中。
這樣也好,風扇摩擦產熱,有水汽蒸發降溫,省的以后風扇運行過熱讓他頭痛。
提著兩卷接好的電線,緩緩的向著那個密封艙室走去。
噴泉口離密封艙有幾百米遠,中途秦軒又接了兩卷電線,才正好延伸到他剛來的那個房間。
房間是密封的,為了讓電源通進密封艙中。
他在密封艙上鉆了一個洞,發現密封艙是雙層蜂窩結構。
或許設計者為了密封艙隔溫,飛船設計的時候采用了蜂窩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