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去就讓出去吧,大不了我們離開后再扶植當地游擊隊,以沙皇俄國現在的力量,還有多少余力去鎮壓游擊隊?
只要我們的支持足夠,其他地區不敢說,芬蘭、波蘭和烏克蘭獨立建國的希望還是蠻大的。
到時候,這三個國家除了加入我們協約國組織,還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么?
而且索倫帝國的威脅沙皇俄國也不是看不到,沙皇政府不會天真到以為尤里那個暴君會放過他們吧。
更何況,尤里還有神出鬼沒,裝備了先進武器裝備的召喚軍團,如果我們繼續任用后方防備空虛的狀態持續下去,歐洲大陸早晚會出現第二個北洋軍閥!”
很快,維多利亞內閣政府就統一了意見——必須結束這場戰爭,哪怕將占領區都還給俄國人也沒問題!
維多利亞政府不想打了,下面國小民弱的協約成員國自然不會有意見,除了瑞典和挪威兩國不太情愿放棄芬蘭地區外,其他協約成員國都為結束戰爭而慶幸不已。
如果不是維多利亞政府建立的協約成員國都是民族共和國,革命組織沒有發展市場(都共和國了,還革命個屁!),飽受戰爭創傷的小國早就爆發革命了。
這主要是因為這個時代的革命綱領都是圍繞著推翻君主制度,把所有的黑鍋都扣在了君主制度的頭上,并沒有出現尤里前世近現代歷史上的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革命綱領。
正因如此,協約國當中眾多沒有君主的國家,哪怕因為戰爭導致民不聊生,仍然沒有爆發大規模的革命起義,頂多也就是部分民眾抗糧抗稅發生暴動。
而那些共和制國家也有著甩鍋**,如果社會矛盾累計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就會換內閣政府和共和國總統,反正內閣和總統都是有任期的,干不好提前下臺也影響不大。
只要新上任的政府繼續保持親英狀態,承認協約國條款,維多利亞政府就不會干涉。
一屆政府下臺,老百姓的精神愉悅感自然也就滿足了,等到下一波怒氣值再攢滿的時候才會認識到新政府的不好之處。
然后再換一屆政府……
反正政府班子和黨派都掌握在幕后的資產階級大佬手中,而這些資產階級大佬都是親英派(不親英的都被維多利亞政府干掉了),無論換多少屆政府,都是換湯不換藥。
這一點倒是跟尤里前世的老美帝國很像,無論誰當總統,都是背后的財團勢力說的算。
總統不過是財團勢力擺在臺面上給老百姓噴著玩的。
若是哪個總統不聽話,就會跳出來一些極端民族分子進行刺殺,天知道那些沒什么偵查與反偵查經驗的普通人,是怎么拿槍靠近總統刺殺成功的……
原因無非就是兩個,總統保鏢和警察都是飯桶,或者說總統保鏢和警察故意裝成飯桶。
不出意外的,沙皇俄國在不割讓土地,損害沙皇權威的基礎上,欣然同意了停戰條約。
對沙皇而言,沒有什么事情比自身的威望更重要了!
因為沙皇俄國是獨裁帝國,沙皇統治龐大的帝國靠的主要就是個人威望,也就是俗稱的皇權。
雖然這場戰爭怎么看都是沙皇政府吃了虧,但只要沒有割讓土地,沙皇政府的宣傳部門就能把輿論吹的好像沙俄打贏了戰爭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