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國內幾乎所有的企業,最看重的就是效率。
另外早些年還有那種造不入買的論調。
所以本來企業自身投入研發的意愿就不強,再加上搞研發的過程,又是投入大,產出低的這么一個過程。
尤其是搞基礎材料研發,那更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默默如一日的去搞研發,而且還要長期不懈的堅持投入,才可能出成果的生意。
私人企業愿意搞這樣研發的基本可以說沒有,畢竟搞研發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長,有這錢企業還不如去搞點房地產項目,這個來錢更快。
至于國營企業,那就更不用說了。
老總都是又任期的,基本到任就要換人,那么在任期間,就更沒人愿意去做這樣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情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在基礎材料方面,被國外越拉越遠的主要原因。
而方方面面材料的落后,就體現在了機床上面。
因為機床可以說是最吃材料的一種設備。
機床上需要使用的各種傳感器就不說了,就說那些冰冷的鋼鐵架子,每一根看似很簡單。
但其實里面的技術含量就都非常高。
而每一根,我們和人家都有差距的話,那綜合起來,我們和人家的差距就更加的大了。
還有另外一點,那就是專業的技術工人。
要知道在日本和德國,為什么他們的工業那么厲害?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就是因為人家又千千萬萬的產業工人在,而這些產業工人,很多都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
而在我們這里,為什么就不行?
這很大一方面就是思想在作祟。
德國人不信孔老二那一套,所以也沒什么士農工商的概念。
甚至因為他們引以為傲的就是在工業領域,所以他們更加尊重工人。
所以在德國,幾乎所有的金融行業,最終目的都是要為實體工業區服務的。
如果你的金融企業要是去炒房,那你肯定會被法律和政府給搞死。
在日本雖然沒有德國那么嚴苛,但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人徹底拋棄了孔老二那一套之后,也是徹底走上的科學發展的道路。
再加上日本人天生就有鉆牛角尖的習慣,做任何事都喜歡講究細微入至,正因為這般愛較真的精神,才造就了日本工業如此強大的今天。
正是因為理念的問題,所以在日德兩國,他們并不歧視工人,甚至還非常重視工人。
所以在他們的企業里,工人的地位并不低那些坐辦公室的白領低,甚至拿的工資,還比那些坐在辦公室的白領要高。
而且只要你技術夠高,公司不但愿意跟你簽訂終身雇傭合同,還愿意不停的給你漲工資。
哪怕你不在生產一線了,他們也愿意你去帶更多的學徒出來。
所以人家的產業工人就有了傳承,時間久了這經驗就越積累越多。
而我們呢!
一線的工人干著最臟最累的活,卻永遠是拿著最低的工資。
一線干了十幾年,經驗豐富的班長,在升遷的時候,卻永遠比不上那些坐辦公室的大學生。
每天都在講大國工匠,可實際上一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社會地位,卻并沒有什么實質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