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醫療,國內不管任何階層的百姓,哪個不是對國內醫療體系怨氣沖天的。
而之所以國內醫療體系,被人這么多的詬病。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醫療改革,放開產業化之后,國內醫院的性質就變了。
醫療改革之前,醫院就是個治病救人的場所,靠的是國家撥款,不管賺不賺錢,反正救人為主。
可是產業化之后,上面撥款就那么多,還要給醫院評級,看醫院每年的成績,然后分錢。
然后一些財政比較落后的地方,甚至還要從醫院拿錢。
這樣一來,把醫院變成了一個盈利場所,那醫療的性質自然就變了。
而且很多醫院為了人發展,都開始了瘋狂的擴張模式。
原本各家醫院都有各自擅長的專科,可某家先成長起來的醫院,靠著自己的名氣和實力,瘋狂挖角其他醫院。
挖來人才之后,就擴展,然后走上了滾雪球似得擴張之路。
醫院越擴越大,病房越蓋越多,人員也原來越多。
隨之而來就是開支不斷增加。
這樣一來,自然醫院就要想辦法創收。
所以小老百姓感覺看病比以前難了。
以前到醫院,醫生診脈,聽心跳,查體就能確診的病癥。
現在非得讓你抽血化驗,X光,甚至是CT拍片一系列的流程。
然后才能給你確診。
最后一個流程走下來,光是檢查就要花掉一千多。
一次小感冒,沒有上千塊,你根本就出不來醫院。
這樣的情況,讓老百姓怎么能不抱怨。
而國家也知道這方面的問題,但想要解決,卻也一時么得辦法,很難能找到合適的下手點。
畢竟這里面涉及到很多產業鏈條,和利益鏈條。
一個搞不好,發起改革的人,可能要丟帽子的。
所以大家明知道醫療體系里問題一大堆,但卻就是沒人敢改。
國家也早就倡導補充醫療了,意思是讓民營資本進軍醫療體系,幫助公里體系解決一些問題。
可誰知道,好好的想法,卻讓歪嘴的和尚給念歪了經。
比如該死的某田系醫院,頂著醫院的名頭,可干的卻不是人事。
現在他們名聲壞透不說,卻把私營醫療的名聲也給敗壞了。
萬幸最近兩年,還有陽光醫院給私營醫療體系撐場面。
結結實實的解決了很多國內醫療的問題,甚至他們的器官移植專科,還成了國內為數不多,可以在國際上撐場面的先進技術。
甚至靠器官移植這一塊,治病救人的手法,咱們最起碼領先國際三十年!
另外一個就是最近兩年聲名鵲起的這個蓬萊閣問診APP了!
這個APP真是太好用了,尤其是對于很多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的社畜打工人來說。
不好請假,沒關系。
你可以自己到自助體檢中心去做個體檢,然后在網上掛號。
等到晚上下班之后,找坐診的醫生幫忙看病。
畢竟總有想賺外快的醫生的。
這樣可以幫雙方都大大節省時間。
而且這個APP,對于一些小病的診斷準確率可是非常高的。
因為這里的血檢,和3D透視成像技術,可是超級牛掰的。
哪怕是水平不太高的醫生,光是看片子,還有血檢報告,就能大概診斷個一二了。
如果是個熟手,那么誤診的幾率,會降低到百分之三之內。
這樣一來,這款APP,就廣受老百姓的信任。
畢竟坐在家里就可以看病,誰還愿意天天跑醫院啊!
消毒水的味道好聞嗎?還是排隊聞別人的汗臭味好聞?
而且去年的大流行病,導致很多醫院的門診停業,也讓這個APP是更加流行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