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交易眼看就要達成的時候,日本的商務部對這次的交易喊了停。
最后東芝的這些技術,是被米國的貝恩資本接了盤。
可實際上這家公司,也是鎂光和三桑成立的聯合體而已,之所以花180億收購日本人手里的技術。
就是為了不讓這門技術擴散到咱們的手里,然后他們好靠著技術壟斷,繼續從咱們手里賺錢而已。
而那些年,他們也確實靠著內存和硬盤方面的壟斷,沒少從咱們這里吸血。
因為自從拿到了東芝的技術專利之后,這些家企業隔三差五,不是工廠爆炸,就是工廠停電,要么就是工廠著火。
隨之而來的就是漲價……
甚至在15年的時候,因為價格瘋漲,導致咱們承受壓力過多,甚至商務部都不得不出面約談了三桑。
這得多丟臉面?
但凡咱們國內要是有一家公司爭氣,還用的著咱們的商務部卻約談一家公司?
最關鍵是你約談人家的公司,人家給不給你面子,還要看心情。
那兩年,光是三桑和海力士聯合起來,就從咱們這里最少賺走了幾百億美元。
而之后的幾年,攏共從咱們這里多賺了差不多一千億美元…
直到咱們成立了長江儲存,和長鑫儲存!
他們也依然是用輕蔑的眼光在看著咱們,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應掌握了所有3D-NAND技術專利。
咱們根本不可能繞開他們!
可他們沒想到的是,長江儲存就是在誰都不看好的情況下。
硬是用Xtacking技術,繞開了掌握在三巨頭,和東芝手里的3D-NAND封裝技術。
生產出了咱們自己的內存條…
而長江的內存條才一面世,就硬生生把三巨頭的價格聯盟給打了個稀巴爛。
具體一點大家可以看看去年的雙11的記錄。
就用固態硬盤來說,原本八百塊左右的三桑500G固態硬盤,一次性直接跳水到了550元。
而長江的同等級別的固態硬盤,直接就打骨折,400起步……
咱們摸著良心說一句,沒有長江的固態硬盤,你認為三桑的固態硬盤可能會降價嗎?
內純方面,那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把原本態度高高在上的三桑和海力士,鎂光給拉下了馬。
原本三家聯手把16G內純條的價格給固定在七百元以上的價位。
可是現在,直降二百,這還是長江和長鑫的內存沒有大面積上市的情況下。
一旦等到他們真的大面積鋪貨了,相信這幾家的價格還得降的更低。
這就充分證明了那句話,誰有都不如咱們自己有啊!
但現在的問題就是,雖然長江,長鑫,還有光威這些國產企業,在內存和硬盤上已經取得了突破。
可咱們國產的用戶數量,還是不夠多啊!
因為畢竟這些品牌也是新品牌,在品質這一塊,還需要口碑的積累。
而國內的用戶,又很多人都處于觀望階段,直接入手的,還并不算多。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那就是咱們突破了,產品也有了,可就是客戶數量上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