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王詵這個逆賊死了還要給他忠臣名號,李世民無所謂,反正人都死了。
“當初安元壽攻打東宮后抄檢內外,便得到李瑗與建成往來密信多封呈于孤,其中多涉及到離間孤兄弟之情的內容,孤出于安穩考慮,沒打算追究,可不料李瑗居然還敢謀逆!”
李世民說到這里就很生氣。
“孤派鎮撫司司馬崔敦禮往幽州召李瑗入京,也是想給他留條路。”
長孫無忌高聲道,“殿下,臣請下敕宣示李瑗謀逆大罪,削其王爵,誅其子嗣,并籍沒其家!”
眼下眾臣是在顯德殿中議事,這里議事與朝堂上的朝議不同,沒有什么規矩禮儀,大家可直言無罪,這種議事稱為廷議,一般都是由皇帝的心腹重臣參與。
實際上,這種廷議,其實是皇帝侵奪相權的一種。按朝廷制度,朝廷議事制度,規定嚴格。決議朝政或軍國大事,一般由皇帝在太極殿召集百官公議,這便是朝議,朝議時不論官職高低,都可直言進諫。
而一般朝廷政務,在上奏皇帝前,都會由三高官官在政事堂中合議,而后請敕奉行,政事堂會議只有三高官官這幾位宰相有資格參與,故稱為堂議。
楊廣的時候,經常出游在外,時常將王公貴族宰相們丟在京師,十余年不開朝議,皇帝不在京堂議也沒意義,朝廷政務多由內侍省、殿中省、秘書省這內三省的近侍協助皇帝處置,形成史無前例的監議。
李淵登基之后,恢復制度,但遇到重大事情,李淵往往會在兩儀殿召宗室王公、三高官官、左右衛大將軍、御史大夫等共議軍政大事,這其實就是把本來宰相們的堂議,擴大成了由皇帝主持的御前廷議。
不過在武德朝,廷議參與官員,官職都不低于三品。
而李世民冊封為太子后,許多軍政大事都親力親為,廷議成了例會,甚至參與官員,只要得李世民的太子令都可以參與,品級不再限于三品,往往六七品的官員都可以奉令參與。
這種新的廷議方式,使的李世民的一眾心腹皆得以與會。
大家原本都是天策府的人,所以說起話來也沒有多少顧忌。長孫無忌做為皇帝的大舅子,更是直接提出要盡誅李瑗子嗣,籍沒其家。
這是最嚴厲的處置手段。
李世民本來猶豫著自己上位不久,是否要對李瑗這樣的宗室寬仁一些,既然李瑗已死,就不追究他的家人。
李世民想了想道,“李瑗、王君廓此案,頗令人心驚,建成多年布置,黨羽遍布朝野,此事若不能妥善處置,只怕后患無窮。”
候君集馬上發言。
“先前靖亂之后,殿下聽從秦瑯、魏征等建議,馬上頒下大赦令,對廢太子黨羽盡皆赦免,既往不咎,可殿下的寬仁卻依然被王君廓李瑗這些亂臣賊子視為軟弱,居然囚禁朝廷使者造反謀逆,所以該下狠手時還是得下狠手,一味的寬仁是不行的。現在李瑗和王君廓也都被誅殺,那么就干脆誅滅其族,也好好震懾一下那些心懷不軌之徒!”
“殿下,這事沒什么好猶豫的,該殺就殺,現下朝野對于殿下入主東宮,非議依然不少,若不能迅速立威穩住朝廷大局,只怕會有更多人起來做亂,更何況之前秦瓊上奏說要提防突厥趁機南下,攘外必先安內,若是連內部都不能安,還談什么攘外?”另一心腹張亮也進諫道。
李世民手指敲擊著幾案,聽著這些心腹之臣們的建言,皺眉沉思。
房玄齡此時也發言,“據秦瑯的奏報,李瑗謀反此案中,還曾妄圖勾結竇建德舊部做亂,自建德被殺,山東之地不曾有過一日之安寧,李瑗一封信,便能召起成千上萬山東人起來,此事堪憂。秦瑯的一些建議,臣認為很有道理,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