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倒也不是秦瑯心血來潮,而是剛才一直在思索。畢竟這么幾百號人在家,總不能就這樣干養著,倒不是說養不起,只是這不是健康的模式。
思來想去,秦瑯倒想到一個方案,就是組織大家做點干糧。
眼下是戰爭時期,干糧這玩意挺有用處,把糧食加工成干糧易于儲藏、運輸,而且好些干糧還有耐饑的效果。
古人的干糧其實也不少,什么糗啊脯啊蘿卜磚啊還有蒸好的麥飯啊等等,不過這些干糧秦瑯覺得并不是很好。
他想到幾種干糧,比如說炒面、肉松等,比如炒面就是明代邊軍常用干糧,甚至還有炒面歌留下來,二兩白鹽四兩姜,二斤炒面二茴香,如果是升級版的甚至還有,半斤杏仁和面炒等。
而肉松更是蒙古人征服歐亞的法寶,據說可以把一頭牛制成的肉松都裝進那頭牛的尿泡里,然后可在馬上一兩個月不用再帶糧食。
據說在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都還讓全軍攜帶炒面做干糧。
不過炒面配方各式各樣,核心其實就是把米麥豆等磨粉加鹽炒熟,這樣吃的時候不用生火,加水沖泡成粥也行,少加水攪成陀陀直接吃也行。
這樣的炒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加了鹽后不必另外攜帶鹽了,能夠很好的補充士兵體力。
當然,若是要做些方便攜帶的調味料也是可以的,比如這個時代早就有了把鹽加工成鹽囪便于攜帶,或把豆豉搗成泥加鹽曬干做成餅,一次弄棗子那么大一塊吃,可以當醬菜。
又或者拿粗布在濃醋里浸泡,曬干再浸泡,最后就能得到醋布,易于攜帶。要吃的時候,直接剪下一小塊扔進鍋里跟食物同煮,就能得到酸味了。
甚至若是在邊境之上,缺糧時還可以拿松樹皮與米一起煮至極爛熟也可以充饑。
秦瑯看中的炒面,其實就跟后世的小吃油茶是一樣的。
你想搞個奢華版的也行,加入各種堅果啊調料等,味道自然是極好的。若是簡易版也行,面粉、小米、大豆、鹽。
甚至來個抗饑版的也不錯,直接把麥子、稻谷、粟谷、豆子等五谷雜糧不去殼磨成粉,加入鹽,炒熟一樣可以充饑,甚至你加點野菜干,谷糠麥麩啥的也不影響充饑。
反正這玩意加開水一沖可以當粥喝,少和點水能攪成粑粑吃,都是易攜帶又好弄不用生火的。
玉簫有些不解。
“咱們府上糧食足夠,為何卻還要做成這個炒面呢?”
秦瑯說出自己的打算,“我準備好好研究一下這個炒面的配方,開發出各種配方的炒面,既可以做為百姓救災糧,也可以充當我大唐將士的行軍干糧。”
秦瑯打算先來一個普通版的,原材料就麥、粟、米、豆四合一磨成粉,然后加鹽加羊油炒制,適當搭配點碾磨成粉的谷糠麥麩菜干,當然,若是能夠加點魚肉粉什么的最好,或者磨點松針粉進去,也還能夠補充微量元素,預防夜盲癥。
這個配方,最省糧食。
秦瑯府上幾百石米麥,如果搭上這些雜糧糠皮什么的,估計能做出上千石炒面來。
正好因為殿上斗毆被奪職免官在家閉門思過,就在家做炒面吧。若能成功,也可以成為大唐新式行軍干糧,若推廣軍中,也能為抗擊突厥做份貢獻嘛。
秦瑯說做便做。
一面親自寫下配方,一面安排阿黃等去采購一些其它的原料,以及一些加工的工具等,當天,秦瑯的翼國公府里,就已經弄起了炒面生產流水線。
磨粉的磨粉,炒面的炒面,包裝的包裝,忙的是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