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貞觀之初,楊恭仁在罷相后確實擔任過幾年雍州牧,但最后也是調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最后再改調洛州都督。等到貞觀中后期開始,這雍州牧、大都督,或是后來的幾京府尹,其實都已經不再輕易授給外臣了。
不過眼下若李世民要用秦瓊做長安保衛戰的指揮官,那暫時讓他擔任這個雍州牧之職,確實也挺合適,這樣便可壓制李孝恭劉弘基長孫順德等老資歷大將,要不然,也不會在大戰之前,又給秦瓊加了一級武階,直升鎮軍大將軍。
這可是二品武階,不管是劉弘基還是長孫順德等,那都是三品階、三品職。
別看是二品武階,這在大唐現在,都相當于是后世開國的授大將銜了,畢竟雖還有更高的驃騎大將軍和輔國大將軍,但現在都沒有授過人。
秦瓊簡單的收拾了下,便讓家將老鐵槍帶親兵押著烏沒啜等俘虜回長安。
父子倆一個身披暗金鎧甲猩紅披風,一個繡衣錦袍千牛刀,并轡而行。
“這次陛下登基大典我沒趕上,否則我定會請求陛下不要封賞你那么高。”
在秦瓊看來,秦瑯雖于皇帝有些功勞,可畢竟年輕,如今這年紀就實封一千戶,排到實封功臣第八,太過突出顯眼了。
“阿耶,安氏兄弟不也俱封國公?”
“那不一樣!”
剛從涼州回來的秦瓊對安氏兄弟能并封國公的內情很清楚,安氏家族本就是河西世代豪強,他們家本是西域安息王后代,是粟特族。從北魏時期,安氏家族就世居涼州,逐漸成為當地豪門望族。
在武德初年,安興貴居于長安,而安修仁在涼州,一個仕李淵,一個仕李軌。后來安興貴主動向李淵請求去河西說服李軌歸附,李淵也就姑且信之,安興貴便獨自一人前往河西,沒帶一兵一卒。
后來安興貴果然不負李淵所望,他通過在李軌手下的兄弟安修仁,最后成功的干掉了西涼皇帝李軌,說服了整個西涼勢力全都歸附了長安李淵,為此安氏兄弟并封國公,皆給實封。
而就算安氏兄弟此后都入長安為官,擔任大將軍之職,但實際上到此時,河西之地,安家影響巨大,許多人都是安氏舊部,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比朝廷的還大。
安氏兄弟在河西的影響力,就跟李藝在幽州,跟李世績在山東的影響力一樣。
總的來說,安氏兄弟其實根本就是河西地方豪強們在朝中的代表,李淵為了控制河西地區,所以對安氏兄弟這兩個代表那是極為客氣的。
這就好比李淵對李藝,對李世績,對嶺南的馮盎等豪酋一樣。
但說到底,這些人是被朝廷所猜忌提防的,就如當年杜伏威入朝后沒多久被殺一樣,找到機會就會被干死,這些人永遠也成為了皇帝信任的人。
李淵當皇帝是這樣,李世民當皇帝也是一樣的。
秦瓊父子不一樣,秦瓊那是李世民的心腹。
“你程叔都才封七百戶呢。”
秦瑯笑笑,“這次實封功臣,又不是簡單的以功勞來論的,若真要論功勞,那我說李靖于國功勞極大,起碼也得封個一千五一千三的,可實際呢,才三百戶。”
侯君集原來不過是個五品的小軍官,可就因為當天控制了李淵,所以這次直接論功第一。還有張亮,也是秦王府的小軍官,也一樣封國公。至于公孫武達、李孟嘗等數人,原本更只是李世民的侍衛而已,也皆得實封,各封國公或是郡公,為何?不就是因為當天他們隨著李世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兵變奪位嗎?
這樣論起來,秦瑯的功績并不比侯君集小,比公孫武達等人當然要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