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天時間,岐州的局勢正在迅速朝著有利局面轉變。
秦瑯帶領的鎮撫司兵馬手段果決,行動迅速,大批黑心糧商被打倒,豪強富戶們囤積的糧食也迅速的被征入常平倉中,糧票也終于推行開來,新開設的售糧點前糧食正在憑票供給,百姓終于買到了三百錢一斗的平價糧。
從斗米千錢還有價無市,到現在斗米三百,憑票供給,大家領到糧食那一刻,無不跪謝皇恩,感謝前來解救大家的秦瓊秦瑯父子。
而秦瓊督促指揮的捕蝗行動也很成功,短短數天時間,歧州軍民百姓齊上陣,共捕得蝗蟲十四萬石,戰果驚人。
據統計,一石蝗蟲約有兩三萬余只,這十四萬石,意味著捕捉三四億只。
初戰告捷,秦瓊與秦瑯又號令大家趁勝追擊,繼續捕滅蝗蟲。
對于許多捕蝗數量眾多的能手,還直接向他們發放賞賜錢糧,甚至向朝廷為他們表奏請封勛官、散階等。
在岐州指揮滅蝗,秦瑯還教授大家把蝗蟲曬干或是熏干保存,他還教大家把蝗蟲炒制食用,也直接把曬干的蝗蟲碾成粉,與糧食一起煮粥食用。
岐州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全民滅蝗,全民食蝗的大熱潮。
捷報頻傳。
每天州衙都讓各縣鄉里上報捕蝗戰線,然后每天捕蝗戰果前三名,都會被敲鑼打鼓的通報表揚,至于捕蝗不力的后三名,則要被通報批評。
秦瑯還把他們的治蝗成績,直接記錄到他們的政績考核檔案之中。
原本災情極其嚴重的岐州,在秦瑯爺倆的聯合指揮治理下,在跳蝻進化為飛蝗之前,終于讓原本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蝗蟲為之一清。
從開始的捧手可得,再到大家到處尋找捕捉,雖然終究還是有不少漏網之蟲,天空還是開始出現了飛蝗,但并沒有擔憂中的那種鋪天蓋地的飛蝗集群。
地里的莊稼嫩苗也保住了。
倉庫里堆滿了蝗蟲,足有數十萬石之多。
原本按以前歷代的捕蝗治蝗之法,蝗蟲多是采用焚燒法、填埋法等處理,就算滅蝗再多,這些災蟲也都是塵歸塵土歸土,可如今,捕滅的蝗蟲基本上沒有被浪費掉,全都顆粒歸倉,一只只不是成了百姓家煙熏火炕日曬好的干糧,就是被曬干后直接碾磨成了粉粒。
官倉里,到處都是蝗蟲干、蝗蟲粉。
百姓們現在一日三餐,更是離不開蝗蟲。
烤蝗蟲干、炒蝗蟲干、煮蝗蟲粉粥·······
這玩意雖然不好吃,可起碼比草根樹皮好吃啊,更別說要是如往年那般,旱極而蝗后,可是連草根樹皮都沒的吃的,因為那時往往是赤地千里,草木皆無了。
今年還能在家里變著花樣吃蝗蟲,大家挺滿足了。
蝗災終于控制住了,岐州百姓們感恩之際,甚至開始悄悄的又跑去原來被毀去的那些蝗神廟、蟲王殿等廢墟上,又開始自發的在修建廟宇。
只是那廟中用泥草塑造或是樹木雕刻而成的像,卻不再是什么蝗神蟲王,而是秦瓊秦瑯父子,這爺倆被百姓們尊為天王。
秦瓊身穿鎧甲,頭戴金翅盔,左手托塔,右手持四棱锏,腰系寶劍,騎青龍,被尊稱為青龍托塔降魔天王!
秦瑯披發、黑衣,執劍,踏龜蛇,背黑旗,被尊為玄武披發蕩魔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