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生們多數是貴族子弟,這些倒是都早有接觸。
整個考試下來,唯有新入學的插班手李存義,幾乎是十科白卷,他什么也不會,甚至連字都不會寫。
國子監祭酒孔潁達和教授陸德明等被秦瑯請來閱卷,秦瑯直接從崇賢館搬了一千貼紙,還有不少筆墨等文具過去,另外又備了些臘肉熏雞,這種赤果果的禮物,孔潁達等無法拒絕。
他們也都想來看看秦瑯搞的崇賢館期中聯考是怎么回事,于是欣然收下禮物前來,當然,這絕對不是因為禮物才來的。
每科一百多份卷子都已經糊過名了。
國子監的老師們交叉閱卷,每張卷子要經過十名老師的,各自打分,最后統計成績,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后總分平均,為最終成績。
“這十科科目很特別啊!”
孔潁達驚呼。
“感覺比朝廷科舉的考試還要更全面些。”
陸德明看了一遍卷子,“就是感覺內容有些簡單,但出題也比較有講究,挺適合崇賢館這個年紀的學生們。”
這么相比起來,人家崇賢館的學生雖然個個才都是十歲以下,多數是六七歲的,可學的好像比國子監的要強啊。
國子監是起碼十三歲以上的學生,分為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學、律學、書學等,各有專攻,可人家崇賢館居然考的包括了他們所有六學,居然還要考六藝。
哪怕這考的都是入門級的,但僅僅是經學這科里的主修四經選修五經的操作,就騷的很,遠遠超過他們啊。
“聽說這次崇賢館期中考試都是秦學士的主意,了得!”
“經學之外,還另設了史學和文學,我覺得這個分法有些意思!”孔潁達道,九經里本來就包括了三傳和詩、書等,可秦瑯依然還另設了史學與文學。
“你看看這,中華上下三千年?想不到秦瑯居然還給崇賢館的學生們編了一本華夏簡史,你看過這本書嗎?”陸德明問。
“沒有,秦瑯三字經外,又編了本書?”
孔潁達也驚訝起來,在這個時代,讀書人本身就少,能稱為師的大儒名士更少,而其中能真正著書立說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華夏歷史傳承,靠的是史家之筆代代傳承。
寫的好的史書更少。
而秦瑯居然自己編了一本史書做為崇賢館學士們學習歷史的書?
雖然看介紹是本簡史,跨度也大,記載了華夏三千年歷史,但沒點本事敢寫?
兩人馬上去找秦瑯。
“中華上下三千年?”秦瑯聽完他們的來意,“你說這個啊,這是我之前給學生們編的史學輔導課本,其實就是一本華夏簡史,是通俗版本,以便適應崇賢館的少兒學生們了解我華夏歷史。
這樣的書當然比不得史記啊左傳啊這種輝煌史書。
“快拿來看看。”
秦瑯找來一本遞給孔潁達,這還是手抄本,第一篇是盤古開天辟地,與其說是歷史書,倒不如是本歷史小故事書,把華夏重大的歷史人物、事件,寫成精簡通俗的小故事,每個篇幅不長,但按照華夏文明的進程娓娓講來,做為給小學生們的書當然是挺適合的。
盤古開天辟地、黃帝大戰蚩尤,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后面有武王伐紂,也有烽火戲諸侯,有齊恒公九合諸侯,也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有屈原沉江,有荊柯刺秦王,有鴻門宴,有楚漢相爭,有劉秀再造漢室,有三國隆中對、火燒赤壁、諸葛七擒孟獲,有匈奴人稱漢帝,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有陳后主亡國,有隋煬帝游江都,有隋朝三征高句麗,也有大唐平天下······
一章一個小故事,很特別,很通俗,很適合做為歷史啟蒙課本,比起春秋左傳史記這些史書,無疑這些書更容易讓孩子們接受。
“三郎,不知這本中華上下三千年,可否借給我國子監抄寫珍藏,并讓國子監生學習?”
“當然可以,書寫出來就是給人看的嘛。”秦瑯倒是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