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大唐的大朝會儀仗那真是精神,個個都是一米八以上的壯漢不說,且人家都是勛戚高官子弟,配上這锃亮的鎧甲,威武的刺繡袍,還分成諸種顏色,拿著畫戟、金瓜等各式禮器。
這些儀仗隊在藩人面前確實展現了大唐的武功,如閱兵一樣讓人贊嘆了。
一名宦官來到秦瑯面前。
“陛下召翼國公上前。”
李世民今天非常高興,喝的已經有幾分醉意了,他笑著對秦瑯招手,拉著秦瑯的手與他同榻而坐。
“三郎啊,朕今天很高興,非常高興,這一切,都是你的功勞。”
“陛下,臣只是做了些份內之事而已。”
李世民很高興,今天這種大場面,讓他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天下之主。尤其是這四面八方的使節的朝賀,更讓他開心,突厥頡利可汗派了執失思力來慶賀,突利也派了阿史那思摩來慶賀,就連西突厥的可汗也派使來賀。
還有高昌國、焉耆國,新羅、百濟等國也紛紛來賀,就連高句麗這個東北小霸王,這次國王也派了王子親自送上國書賀表賀禮。
人人都給面子,這讓李世民很有面子。
“三郎啊,各國皆有進貢,我大唐得賞,這賞賜之事就交給你了,定不能失了禮數丟了面子。”
秦瑯點頭,“請陛下放心。”
轉運司本就有市易之職,這進貢和賞賜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官方朝貢貿易,秦瑯哪會不懂。
“年后就要舉行科舉考試了,今年是貞觀第一科,一定要辦好了。朕之前說過讓你做今科知貢舉不會改變。”
皇帝一高興,打算給秦瑯加個官。
之前秦瑯知貢舉,畢竟還是崇賢館學士,如今卻只是轉運使,于是李世民便道,“朕授你翰林院學士銜。”
翰林之名起于漢朝。
但這翰林學士,以前可沒有過。
皇帝簡單的說了幾句,這翰林學士無定員,無品秩,說白了就是個虛銜。但李世民又說,轉運司如今負責許多事務,職責重大,皇帝有些關于轉運司這方面的事情,旨意不便于直接公開,中書舍人起草關于轉運司的詔令,難以保密,有時也不易應對急需。
所以皇帝干脆任秦瑯為這個翰林學士,以后有些事關轉運司需要保密的詔令,就直接讓他來起草。
“陛下,這不合制度吧?”
按李世民的這個想法,這翰林學士起草的詔令,其實就是中旨,是不通過中書省也不經門下省就直接發出執行的,理論上來說,這是不合法的詔令,官員們可拒絕執行的。
其實歷朝歷代,這種情況都有,有時皇帝親筆詔令,或者由近臣草擬發出,這種也稱內制,與朝廷中書舍人們起草的制書,制誥是完全不同的,中書舍人起草的制書,是完全通過合法程序的詔令。
不過在君主制度下,皇帝的中旨其實是難以避免的,就跟皇帝直接不經中書門下而封官,雖這種官被稱為斜封官,但也一樣大行其道。
說白了,李世民其實就是在進一步的增強皇權,削奪相權。
沒有這翰林學士,其實也一樣可以發中旨,但現在卻要設一個翰林學士來草詔,那就說明李世民可能不僅是打算讓翰林起草的詔令完全不經中書,也有可能以后慢慢的有些詔令也一樣要交給中書門下省,實際上就等于是在慢慢的侵奪中書舍人草詔之權。
畢竟中書舍人是直屬于中書令、中書侍郎的,而翰林學士明顯就是天子私人了。
皇帝對于權力的渴望,果然非同一般啊,千方百計的就是想要抓權,連起草詔令這樣的權力,都要插上一腳,爭奪一些過來。
秦瑯最終被皇帝在正旦大朝的賜宴上授封翰林學士承旨之職,這就是個斜封官,事前宰相、參政們毫不知情。
斜封官知內制,宰相們面色都不太好看,但因為這是在正旦賜宴之上皇帝欽宣,有著眾多地方官和外國使節在,宰相們也不好反駁,于是乎就這樣被皇帝算計了一把。
不過秦瑯敏銳的感受到,殿中百官對他的目光并不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