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好的改革新政,然后堅定決心,再任用有能力的官吏去執行,就可以了。
廷議結束。
李世民極為高興,今天這廷議才是他想象中的模樣,開的讓人舒坦,不像前些天,每次開完廷議,他都想踹御案,想打人。
皇帝特意留了秦瑯議事。
說是議事,其實也就是君臣兩個坐在溫暖的御書房里,閑聊。
“這次科試,對于五姓子為首的山東士族子弟,一定要給我嚴格審閱,不能放那些浮夸無才者中選。”李世民惡狠狠的道。
“陛下,這次考試在平康坊新建的貢院舉行,每個考生一個單獨的號房隔間,**搜身入內,衣物食物等全由貢院提供,吃喝拉撒在里面要呆滿三天,考完九場才能出來。而考試完的卷子都會糊名并另由書吏謄寫,閱卷的老師都是弘文館、崇賢館、國子監等有名的學士、博士們交叉閱卷,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
李世民可不管這些。
他現在就惡那些五姓七家為首的士族,所以不能容忍科舉輪為這些士族子弟的進身之階。
“這個你來想辦法。”
秦瑯只能道,“陛下,還是得保證公開公平公正,這樣才不會落人口實把柄,要讓人對結果心服口服。臣倒是有一策。”
“快說!”
“臣以為,過去朝廷重明經,明經科錄取多,而士族子弟在經學上確實是有極大優勢的,所以臣以為,可以從原來重明經科,改為重進士科。我們這次進士科可多錄取士子,比如明經錄三十,進士科可錄三百,其它明法明算明字明醫幾科,也可都錄三十或是錄百人。”
進去的科舉,從隋朝時開始,科目極多,秀才啊、俊士啊、童子啊明經進士等等,各有側重,但基本上都是錄的不多。
到武德年間,已經變成以明經科為主了,明經科則主要就是考對經學的理解了,這和明法明算明字明醫等相同,算是一種專科考試了。
但明法明字明算明醫等其實不受重視,這些只是被視為是選拔吏人的途徑。
真正重視的還是明經,而又因為士族子弟經學傳家,所以他們慢慢的就壟斷了明經科了。相反進士科考的較雜,重詩賦、策問,所以士族子弟倒沒什么特別優勢。
所以秦瑯現在就提出,直接把進士科列為主科,錄他個三五百的,明經科,則將之與明醫明法等專科雜科列在一起,只錄他個三五十的。
這樣一來,朝廷光明正大的就把士族子弟的優勢取消了。
你再怎么經學傳家,我一科只取三五十,而進士科我取他三五百,十倍于你,寒門庶族地主子弟們,多是考進士科為主,那自然也就達成抑制士族子弟的目的了。
這就是陽謀。
不需要做弊什么的,一樣能達成目的。
以后就算士族子弟也來考進士科,起碼也是同一條起跑線了,沒有了經學傳家上的天然優勢。
李世民聽的大為贊賞。
“你小子,果然是聰明,好,那就定這科進士科錄取三百人,明經明法明醫明算明字皆錄三十,童子科也錄三百。”
秦瑯拍馬屁當然得拍到位。
“臣以為省試錄取之后,不定排名,最后再舉行一場殿試,由陛下親自主考,最后由陛下親自定出排名。”
“殿試不做黜落,只定排名。”
李世民倒是聽著挺新鮮的,不過上次有過一次主持和尚們殿試的經歷,李世民對此倒是不反對。
“很好,這次科試就全交給你了。”李世民拍了拍秦瑯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