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現在靈武日子過的不錯,據說是很滋潤,都樂不思蜀了。
原來靈武一帶屬于邊境戰區,突厥人動不動就跑來搶劫,那地方人口又少,所以之前窮的很,糧食都無法自給。
不管是李道宗還是李靖在任時,都是在忙著防突厥,打梁師都,也沒空恢復生產什么的,而如今大唐與突厥的便橋之盟后,算是難得的休戰期。
更兼秦瓊親自坐鎮,之前秦瑯做轉運使的時候,當然對老爹是無比支持。
當然,秦瓊現在日子好過,最關鍵的還是鹽。
靈武尤其是鹽州境內,擁有許多鹽池,尤其是青白鹽池,那產出的青白鹽那可是鹽中名品,在長安也是深受貴人好評的。只是過去鹽州鹽的產量受戰事影響,產量不高,再加上朝廷不管,所以富了鹽商,百姓和朝廷并沒因此受益。
而如今鹽政改革,采用了鹽民承包鹽池開采曬制,官府收購,然后加稅賣給鹽商運輸銷售的策略后,這鹽可就成了寶貝。
更不說用,秦瑯還給秦瓊出了個很厲害的主意,就是鹽商們想買靈武的鹽,不光得先交稅,他們還得先運糧到靈武各處軍營城堡,交接后再拿著公文換取鹽引,然后才能到鹽池的官方鹽倉里領鹽。
對于鹽商們來說,這自然是有些要命的規定,但對于官府,尤其是靈武的秦瓊來說,這樣一來,靈武軍隊的糧食問題就解決了。
不需要再考慮艱難的轉運問題。
百姓可以安心的種地,軍隊甚至在訓練之余還能抽出空來軍屯耕地。
這本來是明朝的九邊開中鹽法,被秦瑯直接拿來用了,這一條還帶來了一個后果,就是許多鹽商為了節省從關內中原等地買糧運糧去的成本,于是干脆便在靈州一帶建立商屯,墾田收糧后就能直接運往軍營,以換取鹽引再到鹽州領鹽販銷。
銀州一帶,本就是有名的黃河河套地區的西套地區,這里自秦漢時代,就一直是土地肥沃的糧區,有塞上江南之稱。從秦漢起,便在這里移民墾殖,興修水利河渠,使的河套地區成為塞上糧倉。
先前受戰亂影響,前套后套地區,都落入突厥人之手,而僅剩下的西套地區,又還因戰亂而蕭條。
如今邊境安穩,秦瓊一邊是帶頭軍屯,一邊又安撫百姓,租借牛馬耕具種子給百姓重新翻耕土地,另一邊開中法,也引的鹽商們開始跑過來進行商屯。
他們或從中原帶來奴隸,或直接在當地購買突厥奴等,或雇傭當地的百姓,建立起大片的農莊,實行集約化的耕種。
昔日荒廢掉的西套大片田原,重新在恢復生機。
今年夏天,西套平原也終于豐收了。
民屯軍屯商屯,三朵花共同盛開,碩果累累,糧食滿倉。而靈鹽各鹽場,今年的鹽稅收入、鹽場承包費等也相當喜人,更不用說鹽業的興起,也帶動了靈武商路的興盛。
秦瓊順帶征收起關津市稅,也都是盆滿缽滿。
轉運司的關內道常平司,給秦瓊這個經略使、靈州都督、靈武道總管留下了不少錢稅,以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