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蘭陵蕭家也造紙,但他們造的是一些高端紙,隨便一紙都能值上幾百上千錢,對于便宜的竹紙也就懶得再插一手了。
甚至他們連雕版印刷術本來都沒太大想法的,只是大家都有了,那就也掏點小錢吧。
一夜之間。
雕版印刷術就爛了大街,被秦瑯普及了。
就連竹紙和油墨的生產技術,現在也有幾十家掌握著。
原本盧氏就覺得吃了個悶虧,誰知道這三千貫花出去后,這技術爛了大街,盧氏想在新市場上據有一席之地,結果毫無優勢。
盧氏很惱,前前后后錢花的最多,結果巴掌沒少挨,好處沒多得。
這個氣啊。
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
而山東將門這邊,這門生意本就是秦瑯牽頭的,大家雖投了點錢,但現在光是這技術轉讓費收回來分紅,就早就收回本還大賺一筆了,更何況他們的紙坊墨坊建的早,已經領先。而大家是抱團模式,集賢書館已經擴張成三百多家連鎖加盟店了,做到了每州一家,甚至有的大縣也開始有了新店。
而集賢書館背靠東宮,如今又拿到了九經正義這張大單,日夜趕工印刷,忙的不得了,其它各家雖然也得了技術,但根本追不上集賢書館的勢頭。
當然,他們握著這新技術,自然也不虧,盧家印論語,再印易經。鄭家就印道德經,太原王氏則印史記·········
一時間倒也是百花齊放,書店爭鳴。
而書籍的價格也是一落千丈,十倍的下跌,甚至竹紙等好多紙也是價格大跌,最得益的自然還是天下的讀書人們。
連著朝廷也是撿了便宜,朝廷和各地官府衙門日常消耗紙墨也是大數,現在如此價格大跌,也讓他們開支大降。
李世民當然是樂見其成的。
而最終這些好名頭,又都是落到了太子承乾的頭上。
現在李世民問秦瑯書店,其實是想問一下他,突然冒出來這么多書店,價格又跌的這么厲害,集賢書館還能不能賺錢,畢竟這也是東宮的產業之一。
秦瑯的回答是生意興隆,利潤不錯。
集賢書館甚至已經開始向朝廷繳納了不少稅收了。
以前書籍是抄書模式,價高而量少,所以總的來說并不比現在賺的多。現在雖然單本賣的便宜,可成本低,利潤并不少,這里面不僅涉及到量的問題,還涉及到一個利潤率的問題。
別看集賢書館的書差不多是一頁一文錢售價,可實際上依然能有對半賺的利潤,這個利潤其實比之前的高的多。
再加上現在秦瑯除了賣書,他還搞租書業務啊,全國已經建起了二百多家集賢書館,既賣書也租書,一卷春秋左傳正義賣五十錢,租一天一錢,看著好像租金不多,可這書若真論起來,其實租比賣賺的利潤還高。
九經正義這樣的書能夠反復的租賃出去,流轉快,一年就算一半時間出租,也能有近二百錢,相當于是售賣的四倍了。
傳統書店的生意也并沒有想象中的垮掉,因為雕版印刷書也是有一些限制的,量大的書籍雕版印劃算,但若是一些量小的書,其實還是適合手抄,成本反而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