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這么大,還怕競爭?
競爭不怕,就怕別人吃獨食,或者掀桌子。
現在皇帝端著盤子也加入餐桌上,秦瑯在旁邊吃的才安穩。
至于什么工商乃是賤業這些話,其實也只是對外說說而已,事實上貴族士人又沒哪個親自去站柜臺迎客待客的,大家都是在幕后操縱,臺前自然有許多管事掌柜們,甚至有些人干脆就是讓親戚出面,他們名面上沾都不沾一下,但這不妨礙他們實際控制的事實,也不妨礙他們每年一車車收錢的事實。
秦瑯喜歡抱團合伙,這樣有事大家一起扛,有錢大家一起賺,還能迅速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擴大收益。而李世民恰相反,他的內坊是啥最賺錢,他就往哪插一腳,但他只管獨資。
用的都是他小金庫里的錢,然后賺的自然也都是歸他小金庫。
至于轉運司的賺錢模式,更簡單,和買。
啥賺錢了,朝廷就過來要點份額,實質就是分錢。
不給好處費,那就出政策限制你。
這套規則其實都是秦瑯制訂的,現在也依然沿用,本質就是仗著強權收保護費一樣。當然,轉運司耍流氓賺來的錢,秦瑯還是用之于民的。
常平倉的鹽糧茶酒糖絹瓷等各倉這些緊俏物資倒賣賺的錢,除留一些做為本錢外,其余的則是要用來積儲糧食的。遇糧價低時,適當抬高價格買入存儲入倉,以備災荒之年。等到災荒糧價高時,再適量降低價格開倉放糧平抑糧價。
正因為和買制搶來的錢,最后用到了百姓身上,所以這條新法倒也還是得以實行。
畢竟錢又沒有進入皇帝的內庫,更沒用到皇帝奢靡享受上去。
更何況,隨著這和和買法出現,秦瑯還上奏請求廢除了原先擾民的高利貸公廨錢。
這也是當初能夠通過這和買新法的關鍵之一。
公廨錢這種強迫別人高利借貸的做法,雖填補了衙門的開支缺口,但確實做法很惡劣。
老丈人皇帝和女婿國公一邊看球,一邊在那里私下商議半天,爭論許久,最后還是達成了一個協議。
秦瑯幫皇帝在內坊下,建立錢莊和典當行,至于名字,就叫皇家錢莊和內坊典當,皇家錢莊和內坊典當由秦瑯幫忙修訂規章條例,培育掌柜伙計等,李世民的要求也簡單,三年內,全國十五道三百余州起碼要每州建立一家典當行和錢莊,如長安洛陽等地,周邊的人口大城也要建。
當然,這一切也都是有回報的,回報就是皇帝允許東宮也開始進入錢莊行業,經營錢莊業務了,并允許以東宮為主導,秦瑯等合伙經營。
協議談成,李世民卻又突然提出,說讓秦瑯幫內坊也建個紙墨坊和印書坊、書店,明擺著,皇帝故意留了一手,想要再添個搭頭,也想從眼下最火熱的這個行業里插一腳賺一筆。
對皇帝這種不要臉的行為,秦瑯能說什么。
自然只能苦笑著應下,皇帝也想賺這錢,那也攔不了。
只是這專利費卻沒法收皇帝的,最后在秦瑯的堅持下,讓皇帝答應出三千文錢,盧家他們出三千貫,皇帝內坊出三千錢,這就是區別。
但不收吧,秦瑯覺得這更壞規矩,所以象征性也還是要收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