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太史令說今年會是個災年,那么便極可能不會錯。
“去秋從漠北起來的這股寒流,太史令說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年時間才會消散。”
秦瑯也不由的暗暗心驚,兩到三年,雖然不是直接進入小冰河時期,但這種兩三年時間的一個寒流也是相當可怕的。
夏天依然會炎熱,但秋天會來的更早,冬天會更冷,春寒也持續更久。
這意味著莊稼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秋播的糧食,會影響極大,就算是春播也要推遲延后。
李世民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
“只能指望夏糧了,大半個北方都將受此影響,糧食又將成為大問題。”
而北方恰是朝廷統治的根基,超過七成的人口都在長江以北地區。大唐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分別是關中、河南,然后是河東,接著是淮南、河北,蜀中。
后世的幾大糧倉,如蘇常,湖廣,其實現在開發一般,蘇常一帶還好些,而湖廣一帶則僅有長江兩岸還算開發了,可大別山等地都還是大量土蠻占據著的。
后世江西湖南這些地方更不用說了,眼下還是漢蠻共治時代,至于說云南貴州,那根本就是朝廷無法直轄正管的地方,連嶺南兩廣都比不了。
所以說,先前朝廷劃分道治,開始就是把整個長江以南到五嶺,數千里之地就劃為了一個江南道,然后把五嶺以南之地,劃為了一個嶺南道。
從這就可以看出這些地方的實際情況了。
“陛下,這兩三年會很難度過,必須得加強南方了,得想辦法擴大南方的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南方的糧食產量,否則,撐不過去。”
秦瑯向皇帝提出了一個真誠的建議。
“南方酷熱,且多水患疫情。”李世民搖著頭頭痛道,從先秦到隋唐,其實中原王朝的核心都是在北方。
東晉南渡,這才帶動了江南的開發,可也開發有限。
在如今的朝廷眼里,南方雖大,但整個南方也比不過北方一個道。
南方不僅天氣熱,讓北方人不適應,而且南方多山多水,水患也頻發,再加上疫病多,所以向來是北人畏懼之地。
再加上南方還有大量的蠻夷部落等開化不開化的,更增添了南方的復雜性。
哪怕是農耕技術這塊,南方也是落后北方很多的。
想從南方要糧食,談何容易啊。
就如后世的重要糧倉湖廣江漢平原,在現在卻沒有糧倉一說,這地方水患嚴重,十年九災,有時一年要被水淹個幾次,江漢平原上,遍地都是湖泊沼澤,不經過一番大投入的改造疏通,不修堤挖河,是根本不可能有糧倉的。
還有號稱魚米之鄉的江西,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不過就算如此,在眼下這嚴峻的形式面前,也只能向南方要糧食。江漢平原不行,那長三角,珠三角,甚至是交趾的紅河三角洲,這些地方還是值得一試的。
當地缺少的還是開發,缺少的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