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如何能不擔憂呢。
可長孫皇后卻并不怎么擔憂,她很輕松的喝著茶。
“阿兄你過慮了,你說的這些確實沒錯,可問題是秦三郎的分封是封在南疆偏遠之地,實際上這些地方現在都是朝廷羈縻之地,都是蠻夷的地盤,朝廷并不能實際管控的,與其繼續如以前般羈縻,任由那些蠻夷胡作非為,動不動就叛亂,倒不如可心試試秦三郎的辦法,分封宗室功臣于蠻荒之地開國建府,以守境開疆。”
“開府也好,開國也罷,甚至是侍衛權、土團兵權、稅權、治民權等等,其實都是在朝廷實際控制地之外,那些蠻荒之地,條件艱苦,朝廷就算給了這塊封地,可朝廷不給錢也不給人,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何況還要時刻面對著土著蠻夷們,所以說對朝廷來說,這些并不會是問題。”
其實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為何能接受秦瑯的提議?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提議其實都是有現成結果擺在那的,嶺南的馮盎、寧長真、陳樹龍、陳世略等這些人,其實就相當于秦瑯提議的世封刺史于邊疆的將來狀況。
馮家嶺南經營二百年了,在嶺南扎根立足,勢力不小,能動員十萬人馬,家中擁有的奴仆就有一兩萬人,可那又如何呢,他們經歷了數朝,對中央朝廷也從沒有造過反。
相反,對于中原的數個王朝來說,在無力插手嶺南的時候,還正是靠著馮寧等這些漢酋們幫著穩定了中原,不但鎮住了嶺南俚僚的一次次叛亂,也在朝廷有需要的時候,聽從詔令發兵幫助平亂、征討四地。
本就是化外之地,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控制,不給朝廷添亂,還能有所作用,其實朝廷就非常滿足了。
大唐世封的這些宗室、功臣,將來在偏遠之地,慢慢的變成馮盎等這樣的地方土皇帝,其實李世民有所預見,但他不在乎。
若是能把黔中云南交趾等地,能夠由這些封臣們鎮住,不給朝廷添亂,還能進一步聽從中央朝廷,那已經足夠了。
再怎么樣,這些南疆的封臣們,總要比塞北的那些什么突厥人、鐵勒人、契丹人等這些反復無常的胡人歸附者強的多吧?
可以說,秦瑯的這個分封法,其實是讓李世民喜出望外的,比他開始設想的還要好。
唯一不足之處,就是這樣的分封法,條件有些過于苛刻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朝廷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做法,不是分封而是發落,是把功臣和宗室們從中樞趕出去的做法。
絕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接受這種流放式的分封。
功臣們認為,這還不如人家曹魏的虛封呢,封爵而不裂土。
“吳王也已經十歲了,再過幾年也將成年,而陛下的諸兄弟們,也都將成年,到時總不能讓這些親王們都留在京中吧?”長孫皇后對兄長道,“其實待他們成年后,讓他們就藩之國離開長安,也是個長治久安之策。”
成年的親王就藩之國離開京城,自然是好事,起碼能避免當年太子和秦王這樣各結黨羽,互相爭斗的情況。
萬一爭斗過火失控,太上皇李淵可就是前車之鑒啊,更別說建成元吉慘死兄弟之手的慘事了。
李世民不想再有這種事情發生,長孫皇后當然也不希望承乾將來受到李恪或李泰等人的威脅,更不愿意他們兄弟相殘,甚至是父子猜忌的。
親王們成年后離開京師,便也就能絕了這種可能。
“阿兄與其抱怨,何不與秦三郎一樣,好好為陛下和朝廷,也為承乾好好琢磨考慮下這制度得失,拾遺補缺呢?若是阿兄做為國舅能夠也表態支持分封,那么這事推行起來也會順利的多,而我相信,陛下到時肯定也會考慮到阿兄的功績,在賜封地時,也會挑一塊比較好的封地的,甚至讓阿兄如秦三郎一樣自行挑選封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