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里修了六年,可知道這條靈渠修建的艱難。
但靈渠的重要性,在其修建好后的八百多年里,都一直成為中原與嶺南之間最重要的一條通道和運河。
漢朝時交趾九真征側、征貳姐妹起兵造反,馬援就是率漢軍從此下嶺南。
嶺南雖說有五嶺關隘,但從秦到唐,最重要的一個通道關隘就是越城嶺的這條關隘。
楊廣時曾發嶺南之兵征林邑國,當時朝廷大將也是自靈渠抵桂州,征召馮盎、寧長真、陳世略等嶺南土王們集結兵馬南征的。
挖通一道山,聯通兩條南北不同走向的水系,這還是在八百年前的秦國,秦瑯都不得不感嘆這工程的偉大。
靈渠可不止是挖條溝那么簡單,他的諸多工程技術就是到了兩千年后都依然很偉大。
湘江北去,漓江南下,相悖而行。
八百年前,大秦的工匠,卻將他們連接起來。
靈渠稱為渠,確實很小,比不上運河的雄闊,但其偉大卻絲毫不亞于大運河,秦瑯這個來自千余年后的人,站在這,都要感嘆不已。
當年秦人在湘漓二水相距僅八里處,筑壩分水,此處水流平緩,有利斷流筑壩,且地處湘江上游,水位相對要高,筑壩攔水后,水位進一步提高,再開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河水。
靈渠還分為南北渠,南渠開鑿,解決引湘入漓問題,再開鑿北渠,使水流平緩,讓南來北往的船只能夠順利通航。
北渠自分水塘往北,蜿蜒于湘江右岸平原再入湘江。站在四明山居高臨下可以看出,其實北渠若直線開挖,也不過三四里,但為了平緩坡降,北渠轉了兩個大彎,形成了兩個大S型,延長了渠道六七里的渠道,讓坡降變緩,河面變寬達到三到五丈寬。
不過在枯水期的時候,靈渠其實也有水量不足的問題,需要定時清淤,還要用纖夫拉纖,甚至還得通過陡門來調節水量,讓船只平緩通過,整個靈渠三十六座陡門。
只是現在,這座偉大的水渠卻被破壞了。
渠道本就因隋亂而淤積,現在又被蠻子們故意以木石塞阻,陡門也被破壞。
靈渠崩壞,舟不能行。
靈渠沿岸,過去是一片被靈渠水澆灌的良田,如今水涵洞被破壞,渠水毀堤沖毀良田。附近本是阡陌縱橫村莊遍布的田園美景,現在則滿目瘡夷,一片片雜草叢生。
許多村子還能看的出被毀壞時間不長。
往日雞犬相聞的勃勃生機,如今則被殘垣斷壁所取代。
“想不到李襲志一走,這越城嶺蠻子們就敢如此狂妄大膽!”同行的秦用皺眉,“一群雜種。”
本來按計劃,秦瑯的這次南行應當還是會比較順利的,計劃是從長安到長沙,再到桂林,然后下廣州,然后往西南去欽州交州,最后封地武安州好好經營布置一番再回朝。
可誰料到,花了一個來月才走到越城嶺,還沒進嶺南呢,就遇到攔路虎了。
湘桂間越城嶺五百里山蠻反叛,毀靈渠,堵隘道,劫掠鄉里,攻打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