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要命的一點,其實就是糧食儲備不足的問題,朝廷財政增收了,可糧食一下子變不出來。
遇到大災,朝廷倉庫里缺糧,百姓家里更是沒什么余糧,這就是大亂之后的困境,不論朝廷還是百姓都沒隔夜余糧,一遇災,就饑荒。
這種情況誰也無力改變,正常下,三年豐才能有一定的儲備余糧,九年豐才可能真正富足太平。
貞觀元年的大饑荒,還多虧了蝗蟲,本來旱災伴蝗災,這是最可怕的,但因為及時的發起了捕蝗吃蝗運動,這些蝗蟲倒是成了救濟糧,一時反而緩解了不少災情。
蝗蟲粉,蝗蟲干,蝗蟲做粥,讓百姓們起碼能活過來。
可是去年又災,勉強撐過來,今年再饑,已經難以為繼了,百姓連蝗蟲都沒的吃了。
關中、河南、河北這些大平原地區,一遇到大面積的饑荒時,越發困難,不像是山區等地,糧食沒了,還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弄點禽獸魚蝦貝殼啥的充饑,再不行搞點野菜野果。
那些大平原上,一旦赤地千里,絕收之后,密集的人口,連樹皮都搶不到吃,只能吃土。
朝廷和皇帝現在其實手里都有錢,問題是錢變不成糧食。
朝廷給各災區拔錢救災,各地也不抑糧價了,誰有本事弄來糧食,多高都可以,可問題是,缺口太大,從南方運過來太難,始終杯水車薪,難以解決問題。
最終,朝廷只能放開口子,允許大家離開家鄉就食,說白了就是朝廷已經束手無策,雙手離開鍵盤,任百姓自己操作了。
就食,就是去討飯。
你能走多遠就多遠,能討到多少討多少,官府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其實才是最恐怖的,這意味著真正的災難。
背井離鄉,沿路乞討,將有多少人餓死他鄉?
最要命的還在于,這個多事之秋,大饑之時還起了大疫。京中突然爆發了豆瘡。
所謂豆瘡又叫虜瘡,也就是天花。
據說中原的天花病毒,最早是從交趾傳入的,漢代時交趾的征側姐妹造反,朝廷派馬援率兵征討平亂。
馬援平定交趾側氏之亂班師回朝,南征的兵士死亡了一半,多是死于瘴氣,而后來醫家葛洪論證,當時的南征士兵其實多是染了豆瘡,因為是征討蠻夷得的,所以這豆瘡也就稱為虜瘡。
中原一直對嶺南等蠻荒之地畏懼,稱多瘴疫,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嶺南有天花病毒,一旦爆發感染,危害巨大。許多中原南征之軍,打起蠻夷來那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最后往往都要死個一半以上,多數就是軍中爆發了疫情,其中不少就是虜瘡。
中原從漢代馬援南征后,就開始傳入了天花,此后時不時的會爆發,讓人聞瘡色變。
誰也不知道這次長安城里怎么就給爆發了虜瘡。
有人說是馮盎等南蠻子弟入京帶來的。
更有人懷疑是馮盎上次入京時,故意帶了有虜瘡的病人,或是有虜瘡病人用過的東西來傳播的。
這些當然是沒根據的猜測,但卻在京中有很多人相信。
虜瘡在長安傳播的很快,周王并不是最早感染的,可他卻是死的最高身份的人。
事實上,現在整個關內,都在開始散播虜瘡。
而偏偏這個時候因為饑荒四起,百姓被迫外出逃荒,這越發的加大了擴散的途徑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