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朝廷在這個局里,最根本的目的是救護百姓,讓更多百姓活下來,其次是盡量維護百姓利益,不讓百姓遭受糧商的打劫。所以,朝廷其實是百姓們利益訴求的代表。”
“糧商與朝廷和百姓之間,看似對立矛盾的,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調和矛盾。”
承乾怎么也想不出,該如何調解。
在他看來,已經陷入了死局了。
朝廷要照顧百姓利益,必然損害糧商利益。
“老師,若是兩害相侵取其輕,孤以為還是應當打壓糧商,維護百姓利益,因為父皇也曾說過,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殿下,其實我們并不一定要對立的,矛盾有時雖不可調和,但可以轉移分散。比如在這件事情中,糧商逐利漲價,若朝廷以行政手段強行讓他們降價,他們則可能不再販糧北上,則會導致最后總的糧食減少,供應更加不足,最終就是糧商也受損,百姓更受損,朝廷也威信全失,這是三敗局面。”
“難道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當然是有的,商人所求不過是利而已,所以我們只需要把他們這個利轉換成其它利,那么商人其實就沒有損失了。所以搞清了這點,要解決的辦法其實有很多個。”
承乾覺得不可思議,他怎么都覺得沒有辦法,可秦瑯居然說有很多個解決的辦法。
“老師,快說來聽聽,到底如何解決。”
“我先說一個最簡單的吧,補貼法。比如說糧商現在售賣米二百錢一斗,這個價太高對吧?那我們就給他們補貼。可以是朝廷以二百錢一斗收購糧商的糧食,然后再一百錢一斗的賣給百姓,這樣糧商依然賣好好價錢,而百姓則沒花那么高價買糧,是不是兩邊利益都照顧到了?”
“可是,可是這樣一來,朝廷每斗米就要貼一百錢進去啊。”
“沒錯,朝廷看起來虧大了,但特殊時間特殊辦法,眼下就是個特殊時期,所以朝廷掏錢,我覺得沒問題,這畢竟只是暫時之法。”
承乾還是覺得這個補貼法太過讓人驚訝了,朝廷貼錢給糧商?
這說出來,估計會滿朝震驚,沒有人同意吧。
但秦瑯覺得這確實是最簡單的辦法,畢竟其實現在朝廷財政上來說不怎么缺錢,但最缺的是糧,而現在錢沒法直接變成糧,所以拿錢補貼返糧北上的糧商,這沒毛病啊。
“老師還有什么好辦法嗎?”
“當然有,再比如可以以鹽換糧,或者是以茶換糧等等,重點就是我們拿一些比較賺錢的買賣,來跟糧商交換。比如說我們可以規定,用一石糧可以換一張鹽引,而一張鹽引可以販鹽一百二十斤。販鹽必須得有鹽引才能從鹽倉中領鹽販運,而販鹽的利潤很高。”
對朝廷來說,鹽的銷售每年都是有固定量的,所以鹽引數量也是幾乎固定的,現在朝廷只不過是把本來給原先鹽商們的鹽引,加了個條件,拿糧來換鹽引,不管你是買其它糧商的,還是你自己從南方運到北邊,你只要拿糧食交到各地糧倉,就能換取鹽引,到鹽倉里取鹽去販賣。
而販鹽的利潤向來極高,比正常情況下販糧賺錢的多。
當然,具體細節方面肯定還有操作空間,比如說這一石糧食朝廷可以按市價收購,或者定一個和買的批發價。至于鹽引,只是獲得一個販鹽的資格,依然要先納稅,并按定價付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