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個學者型官員,他對突厥、黨項、吐谷渾這些蠻夷有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些成果。
一般大唐官員說起黨項,只知道在西南,有些人甚至以黨項部族中實力最強者為拓跋部,于是想當然的以為,黨項拓跋就是北魏鮮卑拓跋一部。可實際上,雖然吐谷渾的慕容氏,跟十六國時的燕國的鮮卑慕容是一家,但黨項拓跋,卻跟北魏的鮮卑拓跋沒什么關系。
魏征追究黨項歷史,發現黨項也自稱彌藥,在黨項人的神話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獼猴,這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蘇毗、象同等其實是一樣的,在他們共同的神話里,這些青藏高原上的羌族,也稱為蕃。
最初的蕃族有四大氏族,其中的董氏,正是彌藥族的源頭。
隋朝官方就記錄黨項是獼猴種,而按照漢朝時的記錄,黨項又屬于西羌的一支,羌族自秦漢以來,是一個大概念,中原人把生活在隴右青藏的統稱為羌,西方皆羌。
漢以來,接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都接受漢羌同源的這一說法,而那些偏遠些的西羌,受漢文化影響低,于是他們都認同自己的祖先是獼猴。
黨項曾經也是屬于漢文化影響較少的一支羌人,只是隨著中原不斷的西征開拓,曾經偏遠蠻地的黨項羌,也就與中原漢家直接比鄰而居了。
要按魏征的研究說起來,如今在雪域高原上正迅速崛起的吐蕃,其實就是以前生羌的一支,但論起淵源傳承,卻不如黨項高貴了。
因為黨項的祖先董氏,是蕃族四大氏族之一,而吐蕃贊普家,卻連四大氏族的邊都摸不著,他們以前只是群蕃中的一個邊緣小支,在雅壟江河谷默默的生存,經過幾百年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稱霸雪域高原的強大而已。
李世民對于黨項的歷史不太熟悉,他還以為黨項拓跋部還真是鮮卑拓跋部人,跟吐谷渾慕容氏一樣是從中原過去,然后與羌人融合的呢。
魏征所說的,他也只是半信半疑,至于魏征提到的什么雪域高原正崛起一個強者吐蕃,皇帝更是沒有在意。
在皇帝眼里,西南真正堪憂的,也就是吐谷渾和黨項了,其它的小羌,不值一提。
在與長孫無忌等一番商討后,李世民決定還是如上次一樣,對歸附諸羌,設立羈縻州,以黨項諸部首領統領。
但為了能夠掣肘控制黨項,楊師道建議還是要多分點州縣。
于是君臣們對著一副比較籠統的黨項河曲地圖研究半天后,最后根據秦瓊呈上來的招降名單,決定對其中實力稍強點的部落,都干脆直接設立羈縻州統治,以分化黨項。
以黃河以東到西傾山唐邊境,開十六州,又以黃河以西,北到積石山的河曲地,設立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
一共設立了四十八個羈麼州,再加上上次設立的軌闊等七州,實際上是劃立五十五個羈麼州。
這五十五個羈縻州,差不多代表的是五十五個千帳以上的黨項部落,其中拓跋等八大部落,還被拆分設立了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