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數名大臣前后彈劾秦瑯,罪名一條又一條。
可皇帝李世民在跟絕對心腹大舅哥長孫無忌私下議論時,卻絲毫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不管別人怎么彈劾,罪名有哪些,但李世民有那個自信,秦瑯沒脫離掌控,也不可能反他。秦瑯做事也許有些激進違規,但憑他最近的表現和功勞,這些都不算什么。
一個英明的皇帝,不僅需要辦事勤懇忠心守規矩的臣子,也更需要那種不計小節辦事能力強悍的臣子,就算是魏征這種嘴皮子強的臣子也一樣需要。
每個臣子都有他的用處,皇帝不可能只用一種人,便能治理好國家,管理好朝廷。
戰場上需要將軍,地方上需要文官,鄉里需要胥吏。
“朕也以為起碼需要十萬之兵,最少兵分三路進擊,從隴右、河西兩個方向同時出兵。不打則已,要打就必須打要害上,一勞永逸。”李世民盯著地盤,吐谷渾現在已經成了李世民急需要解決的對手。
滅掉吐谷渾,大唐就可以重新進入西域,恢復絲綢之路的繁榮,更可著手解決西突厥的潛在威脅問題。
“陛下,朝廷現在沒法出十萬大軍,府庫供應不了。”
長孫無忌不得不提醒皇帝一個現實的問題,十萬人的大軍出動,不僅意味著要征召走十萬個青壯勞力,同時也將意味著起碼得調動超過三十萬人的民夫輔助。
四十萬的青壯,對于災后的大唐來說,這是極寶貴的民力,尤其考慮到戰爭的方向,那么征召的軍隊和民夫都可能是就近從隴右劍南河西關中征召,而這些地方正是這幾年災害最嚴重,最急需恢復的地方。
也是最缺人丁的地方。
四十萬民夫,哪怕只征用半年,也意味著他們將耽誤一季耕種,這個損失算起來會非常巨大,大到現在的朝廷難以承擔。
這方面,秦瑯的計劃,卻反而更勝朝廷,因為他總共九鎮才兩萬七,而且秦瑯還打算是用這兩萬七千邊軍開軍屯,并在春播屯田結束后才出兵。
兩萬七千戰兵,有可能也只出動一半左右,最多不超過兩萬。兩萬人的兵馬,隴右是還能支撐的起的。
至于輔兵,若是在春播結束后出兵,且能保證在三月內結束,那么就既不耽誤春耕,也不會耽誤夏收。
這個規模的兵力出戰,糧草供應和運輸上,也壓力小的多。
最關鍵的問題是,三月期限,這是個朝廷這邊都不敢說的日期。
連李世民都敢豪氣的說只憑隴右的這幾萬人馬,就敢說三月內滅吐谷渾。正面決戰,都只能是以少敵眾機會少,更別說伏允還絕不會給正面決戰的機會,那老家伙一定是會玩那種你進我退,你退我擾的戰術的。
“陛下,是否召回秦瑯,免的他亂折騰,以防萬一?”
李世民也知道朝廷兵部擬的幾個破吐谷渾計劃,都是以三年為準備時間,三年后兵分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兵分三到五路出擊,一舉滅掉吐谷渾。
這個計劃穩是穩,可卻太穩了,穩就意味著消耗大,成本高。
李世民不想等三年,也不想耗費比滅東突厥還大的成本,可現在他又沒那個能力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