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吧!希望這小子不要辜負朕的信任。”
·······
隴右。
鄯州。
秦瑯聚集諸將軍議。
“此次秦某為帥,蘭州都督程咬金、秦州都督柴紹為副,九軍齊出,直搗賊穴。”
秦瑯的動員很簡單,沒有誓師大會,也沒有什么再說什么豪氣干云的雄言壯語,反正要說的早就說過了,該許諾的也許諾了,該準備的也都備齊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秦瑯一聲令下,九軍齊出。
九軍的九千騎兵集結起來一起使用,輕騎而出,一萬八千步兵分做兩部,一部為一萬二千人,帶上了一萬二千戰斗輔兵,為中軍。剩下六千邊軍步兵,配上一萬八千輜重輔兵,攜帶部份補給輜重軍械隨后而行。
秦瑯也還是有計劃的,九千輕騎是做一擊絕殺的準備。
萬一沒能絕殺到伏允,那么后面還有兩萬四千人的中軍大隊,以策應前鋒輕騎,避免輕騎一擊不中后,反被圍殺。
而輜重部隊行進緩慢,這是做最后退路,萬一不能取勝,得保證有人馬糧草接應為繼。
不過三個計劃,殺招就是第一個。
柴紹請求統領前鋒輕騎,秦瑯直接拒絕,他不信任柴紹,要自己親率前鋒,柴紹大怒。
薛萬徹薛萬均兄弟也要搶前鋒位置。
可秦瑯誰也不讓。
“程咬金統領中軍,柴紹統領后軍,本帥親統前軍。前鋒九千騎,由席君買、薛萬徹各統一千精騎為左右先鋒官,段志玄、張士貴與本帥各統兩千騎居中,梁建方統一千騎殿后。”
兵貴神速,雖然之前一遍遍的對外宣布過討伐計劃,但真正出兵后,秦瑯要求的是閃電進擊。
不給伏允反應的機會。
大軍出營,疾速北行。
一路馬不停蹄急行十日,一路向西。
······
青海湖東北,吐谷渾可汗伏允此時扎營在此,并不在湖西的伏俟城。伏允帶著十萬人馬在此的原因,還是因為伏俟城四面無險,不易防守,一旦秦瑯真的率隴右軍殺來,就怕來不及撤退。
伏允已經越來越深信,秦瑯真的會來攻打他,雖然他還是不相信秦瑯會在宣揚的那個時間出兵,可他和天柱王等商議過后,還是認為秦瑯可能在天熱之前出擊,應當是在春末夏初這段時間里。
為了避免秦瑯的閃擊,伏允早就跟宰相天柱王,以及兒子大寧王、尊王等議定,分兵。提前把吐谷渾的人馬分成數部,撤離伏俟城一帶易攻難守之地,而是分散到青海湖的北面和南面,西面幾處。
這些地方不是背倚大漠,就是靠著高山險谷,連綿雪山冰川,一旦唐軍殺到,立即就撤到險要處據守,為此他們還提前就在幾處選好的險地,囤積糧草,儲備干肉,把牲畜轉移過去。
伏允做為可汗,親自帶著十萬人游牧在青海湖東北,靠近預定的據點嶂山。
一隊吐谷渾輕騎縱馬疾馳,不要命的踢打坐下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