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彈劾秦瑯最主要的問題是結黨,可李世民也很清楚,歷代朝廷都向來禁止結黨營私,但黨派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真正禁止的了的。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任何時候,都會有這種朋黨問題,只要看到何種程度,不逾越界線,皇帝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
這就好比朝堂之上,讀書人肯定跟武將們尿不到一個壺去,文武天然兩派。而以地域,也能分成關隴、山東、江南等等,總之這殿上群臣,按不同的分法,能分成十幾個圈子,可只要他們都忠于天子,李世民就不會過于深究。
他當年也是這么過來的,也有自己的秦王黨。
現在秦瑯雖說跟山東軍功新貴們走的近些,但不能說明什么,只要他們行為沒有逾界,李世民就不會深究。
蕭瑀現在把這個拿出來說事,還說秦瑯結秦黨,暗有指太子黨之意,再讓他說下去,估計就要把秦瓊、長孫無忌、高士廉、程咬金等都拉進去。
太子才不到十歲,能有什么太子黨。
說算秦瑯和長孫無忌等親近太子,那也是李世民一手推動,是他希望看到的,他希望有這樣一批忠心能干的臣子,親近太子,培養太子。
太子是接班人,身邊怎么能沒有大臣保駕護航?
皇帝是制訂規則的人,而規則是為皇帝服務的,李世民很透徹清楚的明白這些東西,所以當蕭瑀非要拿著朝廷制度規章來彈劾秦瑯時,李世民其實根本就沒有聽進去。
只要秦瑯的行為,沒有觸碰到皇帝的核心底線,那么以秦瑯的能干,以他的功績,李世民有那個胸懷可以寬容,因為皇帝是個自負的人,他不怕臣子的一點點越線行為,他有那個掌控力。
所以他不會過度的猜忌臣子們,也不會整天琢磨著找臣子們的茬,更不會借機,或者是載臟陷害功臣,這種事情李世民做不出來。
他很清楚自己得位不正,他需要做一位偉大的君王,既做給太上皇看,也要做給天下人看,證明他雖是得位不正,可也一樣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他要證明,他本就應當做天下。
他不會是楊廣,他會做一個明君。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幫襯,需要有能力的臣子,需要大家各司其職。
殿中安靜。
蕭瑀的執拗大家是清楚的,這位原本是貞觀首相,可短短幾年,已經三任兩罷宰相了。從尚書左仆射,再到尚書右仆射,然后再到御史大夫參預朝政,兩罷三拜,脾氣沒半點改變。
他第一次罷相,就是跟陳叔達殿上爭執,最后甚至還打了起來。第二次因為霸權,跟同事們處不好關系,又因為彈劾李靖不當,被彈劾,結果又罷相。
大臣們一個個跪坐在那里,已經有人尋思著,估計蕭瑀又要罷相了。
如果再罷,那蕭瑀就是貞觀朝三任三罷的宰相,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秦瑯秦瓊長孫無忌等都不及他。
皇帝一聲怒喝,結果蕭瑀不但沒閉嘴,反而高舉笏板,繼續大聲的彈劾秦瑯的罪行,甚至開始說皇帝處事不公,用人不當等等。
李世民越聽越惱,這個事情本已經叫停,結果蕭瑀卻不識時務。
皇帝喊了數聲停,結果蕭瑀越說越起勁,叫都叫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