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城。
翰林院學士承旨、轉運使馬周奉旨親自趕到松州,向秦瑯宣讀圣旨。
“門下:制曰,內居股肱,外作藩瀚,《詩》美‘輜衣’之德,《傳》稱‘夾輔’之勛,我懷斯人,今得良弼。”
“開府儀司三司驃騎大將軍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師東宮詹事、太子左衛率、崇賢館學士上柱國衛國公秦瑯,宇量宏博,質性沉毅,體仁能斷,見善必遷。蘊非常之才,守以純一,秉難奪之節,著于艱危。昭升令聞,茂建勛績······”
“德功克懋,官賞宜崇,庸建上臺,宜賜真食。”
“慎乃先服,勤勞王家,以殿邦之勛,參論道之職,俾爾嗣績,光于前人。荷國之寵章,承家之丕構,敬慎厥德,永孚于休。”
“可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賜實封通前共兩千五百戶,世封永鎮武安州,余散官勛職并如故!”
雪峰下,岷江河畔。
相比兩年前,此時的松州已經初具規模,更具氣象。
在原嘉誠寨基礎上,由朝廷工部、將作監敕旨主持設計擴建的新松州城,分內外兩城,內外平跨崇山,依山順勢略呈三角形,東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為長方形,外城毗城南面的河谷下壩,有城門與內城相勇,為長方形。
新松州城總長十二里半,用就地燒制的青磚砌成城門及附近墻身,內土石而成,高四丈半,厚四丈,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漿粘連勾縫,堅固如銅墻鐵壁。
各城門用大塊長方條石券拱而成。
其內城的敕建世封松州都督府,更是十分氣派。
新城有門七道:東曰“覲陽”、南叫“延熏”、西號“威遠”、北作“鎮羌”,西南山麓者稱“小西門”,外城兩門,東西向稱“臨江”、南北向稱“阜清”。各城門以大塊平行六面之條石拱圈,使頂部呈半圓形,門基大石上鏤有各種雕圖案,別具匠心,耐人尋味。
臨江門旁石壁上,鐫刻著貞觀二年皇帝賜封秦瓊世封松州都督的敕書。
新城大門門堡,門洞厚達十五丈,雄偉壯闊。
而松州城內,小橋流水,景觀獨特,一條湍急而又清澈的河流從松州的東端穿過向西流,在經過城中大街后,轉向南流,從南城門左側流出松州。
城內當初建設規劃時,還聽從了秦瑯的建議,內城是牙城,也是世封都督府,而松州北面另圈了一片山坡,則是居高臨下的軍堡,駐軍屯兵。
外城更大,分為山上東城區,和西面的河谷城區。
山上主要是住宅區,河谷則主要是商業區和倉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