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福門的一番激烈碰撞后,事情并沒有結束。
秦瑯以太子太師、太子詹事之名,讓東宮一眾官屬隨太子到崇賢殿議事。崇賢殿在東宮內廷前區,位于麗正殿之西,在崇賢館的北面。
唐初的東宮太子地位高,權力重,從建成到李世民,再到承乾,無一例外。因此東宮官人選向來是資質高,待遇厚,堪稱顯職。開國之初時,李建成在中樞協助皇帝李淵處理國政,堪稱是一個小朝廷。
李世民短暫的兩個月太子生涯,更不用說,他的東宮班底本就是天策府的班子,繼位后東宮班底更是迅速接掌朝政。承乾八歲被立為儲君,雖然年幼,可李世民卻因為自身奪位原因,更加用心的加強太子東宮,本質上來說,也是要穩固自己的皇位。
尤其是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強大,地方豪強遍地,戰亂頻繁,皇權面臨著士族門閥的巨大威脅,因此南北各朝都很注重對東宮的加強,目的還是為了能夠穩定接班,保護皇權傳承。
尤其是隋朝結束幾百年分裂之后,內外矛盾越發劇烈,到了靠宮變上臺的李世民時,他自身的位置越發不穩,就越發需要一個穩固的東宮,以免亂上加亂。
從承乾被立儲開始,李世民就精心的營造一個實力很強的東宮,東宮的地位再次被加強,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班子齊配,官吏賢良,甚至讓許多朝中宰相大臣到東宮兼職。
說到底,從李淵到李世民,在對待加強東宮這件事情上,思路都是一樣的,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
為了穩固皇權,李世民這幾年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打造一個親信可倚的宰相群,以保障皇權的有效行使。而另一件事就是不斷加強東宮班底配制,打造了一個小朝廷,目的就是保障皇權繼承權的穩固性。
因為太子年幼,雖然皇帝組建了一個超級完備的東宮小朝廷,隨時可以監國攝政,甚至在為太子培養一個忠誠可用的班底,但總的來說,東宮雖然權挺大,可并沒有威脅到皇帝,皇帝和東宮的關系,現在總體上來說,還是處于非常好的狀態。
皇帝對東宮十分信任,選入東宮的官員,基本上都是一時良選賢才,或是德高望重之老臣,或是年輕才俊。
坐在崇賢殿里,秦瑯掃視滿滿一殿東宮官,在場之人,無不是一時名望,或是德高望重之老臣、大儒,又或是年輕之才俊,天之驕子,能進東宮,那就是重點培養對象,絕不是來坐冷板凳的。
不過秦瑯卻也記得,大唐開國之初一百多年,從開國到代宗李豫繼位,這一百多年間,沒有一個初立的太子最終能夠繼位。
從李建成到李承乾,再到李忠李賢李弘,然后李重俊李成器李瑛,整整八個太子,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大唐太子,而且都是皇帝立的頭一個太子,結果都沒當成皇帝。有的被廢如李承乾,有的被兄弟殺了如李建成,有的被賜死,有的被讓位,有的不明不白的病死。
雖然有些人簡單的把這歸類于李世民玄武門開了一個壞頭,但其實李世民還背不起這么大的黑鍋,他開壞頭是沒錯,可一百多年連續八位初立太子都無法當上皇帝,關鍵原因不在這。
秦瑯研究過一些原因,加上這世在大唐經歷了這么多后,對此越發有些體會,說到底還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強大的門閥豪強勢力的影響。士族門閥和地方豪強勢力的強大,就意味著中央朝廷特別是皇權相對要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