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
因皇帝前往岐州狩獵,長安由太子監國,常參官們早朝也就改到東宮進行。早朝結束,宰相們便請太子承乾處置國事,舉行御前會議。
承乾坐在殿上,說是主持廷議,其實也就是宰相們把原本的政事堂堂議,改到了東宮。名義上是太子聽政議政,決策樞機,實際上就是在那里聽一聽,代表這些重大事務經過了皇權。
當然,最后結果也不是要抄送往岐州皇帝行宮。
秦瑯拿出了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成果,一張張軍售和借款訂單,另外就是順便簽訂的貿易合約。
海東四國,新羅百濟倭國和高句麗,然后還有西域高昌等三十六國,以及奚契室韋鐵勒等北方諸部等等。
趁著這次諸國前來朝貢,秦瑯邀約他們談判。
以軍售為引子,又以借款為誘餌,吸引他們向大唐簽下借款條約,采購軍械,然后順便再簽下貿易開放條約。
因為條件確實太過誘人,搞的好像大唐的神兵寶甲不要錢就能拿一樣,這些番國都很心動,尤其是一些部落蠻夷們,哪搞的清那些條款啊,只覺得有便宜可占,雖然秦瑯也說的明白,簽約借款,借款再采購軍備,再做分期還款,有本有息,可蠻夷們哪去想這些。
只知道現在確實可以不用掏錢,就能從大唐這里買走他們看到的那一件件展示的神兵利器寶甲,至于說要借多少款,利息多高分期多少期,本息一共多少,得用哪些土產貨物等做為抵償,不去想也不在乎。
好東西先弄到手再說。
而順便讓他們簽個貿易條約,就更無所謂了,所謂貿易條約不就是開放商路,建立商館嘛,一些周邊鄰近的國家部落,大唐還要求建立使館,設立驛站,于絲路上設立烽火臺,派些烽兵傳信什么的,他們都無所謂了。
沒啥大不了的。
甚至如奚、契丹等不少部落,還對這貿易條款很期待,畢竟以往中原動不動就給他們禁市封關,搞的他們的皮毛牲畜也賣不出去,想買中原的商貨也買不到,只能賣高價的走私貨,損失非常大。
有時還得通過其它部落來繞路交易,或是跟別人做二道交易,若是以后都能夠直接貿易,那對他們當然是好事啊,意味著中原的好商貨以后價格就更低,他們的貨物就能更加方便的出售了。
秦瑯特意制作了一張地圖,然后把一張張簽訂的單子訂在圖上各國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