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我看到你與海東四國都還簽訂了一個合約,要向四國提供錢幣?”
“這恐怕有些不妥吧,你也知道鑄錢成本較高,我大唐又缺銀少銅,因此向來錢荒不足,所以以往不僅要禁錢出國,連嶺南都要禁錢過嶺。如果允許銅錢流入海東四國,那我大唐錢荒豈不更加嚴重,到時越發無錢可用了。”
秦瑯卻是微微一笑。
“戴相所說的是貞觀以前的老皇歷了,事實上貞觀這幾年,我大唐新增開采銅礦數百座,并通過對外貿易,每年都從外面輸入大量的銅料。而我大唐自改革新政,出臺了銅開采到制造和使用新規后,如今禁以銅造佛像、造銅器等,使的如今銅主要用在鑄錢上,而鑄錢技術的改進,又讓鑄錢成本大降,現在朝廷每造一貫錢,已經利潤不少了。”
歷朝錢荒的一個關鍵就是銅開采量不足導致銅料成本高,再加上鑄造和運輸的成本高,所以有時就導致鑄錢還虧本,就算不虧本,也沒利潤可言。而佛教大興,導致大量的銅料被用到了鑄造佛像佛器上,加上一些日用的銅器,就越發使的鑄錢可用的銅少,而許多不法商人,甚至把朝廷所鑄的銅錢收去融化成銅鑄成銅器等,轉手就能得數倍之利。
搞的朝廷越發的缺錢了,于是各種惡錢假錢泛濫,劣幣又開始驅逐良幣,大家把好錢藏起來不用,都用差錢,越發使的錢荒。
而貞觀這幾年,朝廷征對這些情況,做了許多專項的改革,比如更嚴格的銅禁制度,嚴禁以銅鑄像、造器,嚴禁銅料出國,嚴禁囤積銅錢,另一方面鼓勵商人開采銅礦,鼓勵商人從外面進口銅料。
再加上鑄錢技術的提升,以及金銀也開始鑄幣,并且飛錢、銀票這些鈔票、紙質票據的出現,都大大緩解了大唐錢荒的問題。
如今雖說絹還在做為貨幣使用,可實際上現在真正用絹交易的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了,百姓們小額交易基本上都用銅錢,大點的交易開始用銀幣甚至是金幣,至于更大額的,已經直接是銀行、錢莊的票據了。
誰也不會傻傻的拉上一馬車銅錢,或是幾車絹帛去交易,長途、異地更是以飛錢、銀票莊票為主,也不會再有人往自家豬圈、地窖里藏許多銅錢發霉長綠。
另一方面,許多銀行、錢莊、柜坊的興起,則把百姓手里的錢吸入這些金融機構,然后加大了貨幣的流通率。
同樣的錢幣,更好的流通率,必然就越能緩解錢荒。
到了此時貞觀五年,百姓們幾乎已經感受不到過去沒錢可用這種局面,也很少再出現以物易物的情況了。
也正因此,秦瑯跟新羅等海東四國,率先開始進行這種貨幣流通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