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二十大家族下面,還有蘭陵蕭氏、陳郡謝氏、瑯琊王氏、陳郡袁氏、吳郡朱氏、吳郡陸氏、吳郡張氏和吳郡顧氏等原南朝門閥士族,如今相對要弱些。
就算是長孫皇后,在考慮兒子的婚事時,首先想到的也是這些家族。
李世民卻搖了搖頭,“山東五姓七家先不提。”
五姓七家門第最高,但是這五家在過去北方東西對立時,主要都是站在東邊的,這跟西邊關隴集團出來的李家以及李唐政權,其實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人,雖說如今天下一統,五姓七家也都投入麾下,可李世民跟西魏以來幾朝的掌舵人一樣,始終對他們有點地域歧視。
這種岐視更多還帶有一點防范,當年的五姓七家是以代北軍頭為主的關隴集團仰望而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門閥,是被他們瞧不起的,如今翻身做主,當然要對這些門第高名望了得經濟還強又掌握學術的山東門閥保持警惕防范。
尤其對李世民來說,當年山東五姓基本上都是支持建成的,這讓他越發心里過不去。如今他正在著手修訂氏族志,就是要把這些過去憑郡望門第世代傳承的名門給打下去,要讓新朝中那些跟他打天下,那些真正的心腹們以官爵來重定門第。
說到底,還是為了加強皇權,李世民要做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不是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新貴們的地位領靠的是自己,所以必然跟自己上下一條心相連,而那些曾經敵對面的山東五姓,他們的地位并不是得自李世民也不是得自李唐,他們是幾百上千年來就一直傳承的地位,這種勢力是最讓李世民不放心的。
雖他一直在暗暗打壓,可又還不能做的過火,還得拉攏著,偏偏房玄齡魏征等這些新貴宰相,居然還一個個都趨之若騖的去攀親聯姻,讓他十分惱火。
新貴和舊門閥的合流,是他最擔憂的事情,可偏偏這些人就一直在爭相去做,秦瓊娶了博陵崔氏女,程咬金也娶了清河崔氏寡婦,張亮更是娶了個趙郡李破鞋,魏征也求娶太原王氏女,房玄齡自己娶了范陽盧氏,又為兒子訂京兆杜氏女······
這種情況讓李世民惱火,越發警惕防范起這些門閥來。
如今自己的太子要找妻子,李世民卻在心里第一時間把這五姓七家給排除了,李世民擔憂強力外戚,尤其是五姓七家這樣的頂級門閥,他很擔心會成為將來漢朝的竇氏一樣專權,萬一以后也跟倭國的蘇我氏一樣,豈不尾大不掉,成亡國之禍?
他本來就想方設想要打壓五姓,若是反讓太子娶五姓女,這豈不越發給五姓貼金?到時越發讓他們得勢了。
“我以為,給大郎娶親,還是應當從關隴貴族中挑一個,最好還是士族之家。”
李世民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標準,不找五姓七家,也不找江南士族,找關隴貴族之家,還要找其中的士族。
關隴貴族畢竟是李唐統治階級的根本核心,而找士族不找將門,則是擔心如隋楊堅篡北周宇文家的故事重演。
本來長孫氏或高氏都是不錯的選擇,長孫氏也是北魏以來的名門,本身出自北魏宗室,河南長孫氏幾百年來都非常興盛,尤其是世代將門,做為皇后娘家,選個侄女為太子妃當然較合適,天然親近。
而高家做為皇后娘舅家,本身也是出自北齊高氏皇族,身份也很尊貴,渤海高氏名聲響亮。
但李世民又擔心這種親上加親,導致外戚專權。
而山東五姓七家這樣的頂級士族門閥,他又怕納太子妃會助長這些家族的名聲,越發尾大難掉,無法掌控。
關隴貴族里的將門,又擔憂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