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就是爵位貶值了。
北齊時三國并立,戰事頻繁,眾多將領不斷立功,于是不斷封王封公,導致爵位大貶,甚至到后期,王爵都已經隨意濫封了,實封的開國爵也就不值錢了,虛封的散爵就更不用提。
于是到后面,許多功臣們身上不僅有開國爵,還有散爵,到后來又再別封爵位,以最高爵為本爵,同時兼領別封爵位的食邑數目。
這些身兼數爵的功臣,還可以把自己的爵位轉給兄弟等。
與北齊并立的西魏北周,情況也大致差不多,雖然沒有出現一人身兼多爵的情況,但他們的做法就是直接分封功臣的兒子兄弟爵位。比如某位功臣立下大功,于是給他由侯爵晉封縣公,甚至還可以再分封一子男爵或子爵,有的功臣已經升到了國公頂級,于是再立功時就給他兒子們封,封完一個再封一個。
于是就有如八柱國家李穆家族里,有爵位官職的一百多個,甚至剛出生的也都有五品官的情況。
李唐剛立國時,李淵為了拉攏人心,也是大肆封賞過的,對有地盤有人馬的割據梟雄歸附,往往直接封王,帶兵馬來投的直接給上柱國加國公,若是立有戰功,往往也很大方的給以國公或郡公縣公縣侯的封賞。
如李密兵敗投唐后,徐世績依然在河南掌握著李密舊部和他的地盤,李淵為招附他們,便直接給徐世績父親封王,給徐世績封國公,還封賞了他的兄弟們。最后徐世績父親徐蓋拒絕王爵,才改成父子皆封國公。
至于什么散官,更是曾經一天授出幾千個,連文書官印等什么都沒有,直接口頭頒授,弄的到了如今貞觀五年,關中河東地區,還有著大量這種高階散官、高勛官的普通百姓、地主們,都是當年運氣好,碰到李淵路過,被從天而降的散官勛官砸中的。
也有許多被擊敗的隋軍俘虜,被李淵釋放回去,然后臨走還授了個五品以上散官的,這些空銜對普通百姓來說,起碼也能光宗耀宗,裝飾門面啊。
而對李唐宗室,李淵更大方,不論老少一律封王,剛出生的也封王。如李神通等家族,兄弟兒子全是王,光李神通兄弟幾個,加個他們那幾十個兒子,就曾經一律封王。
這種情況后來李世民繼位后,才有所調整改變。
先是對那些沒功勞的宗室降爵,只保留了六位宗室王,后來還有兩個造反被殺了。余下的不是貶降為縣公就是侯伯子男,甚至沒成年的直接就把爵位給收回了。
李世民后來對大唐爵位做了調整,欽定了九等爵制,還搞出了實封和虛封之別,實封有實邑得真封,虛封就是沒有食邑享受不了稅賦收入。
在李世民改革爵位后,對于實封爵控制十分嚴格,非有大功,尤其是得有軍功方才授實封,否則不輕授。
但同時他對虛封爵也做了調整,實封一般得世襲,特旨還可以不降等。但虛封爵沒食邑,而且是終身爵不世襲。
對于一些高級職事官,李世民也曾有幾次統一授封這些高級職事官,卻還沒有爵位者以虛封爵,比如魏征最初的巨鹿男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授封的。
而對于一些有大功,尤其是從龍之功的元從心腹們,李世民又非常大方,比如對侯君集、長孫無忌等,直接給出了過千戶的真封食邑,同時也還對他們的兒子們給了散階或是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