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陽縣公于志寧拜見太子!”
“散騎常侍、崇賢館學士、太子左庶子南陽縣侯杜正倫拜見太子!”
“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太子右庶子曲阜縣子孔穎達拜見太子!”
“散騎常侍、太子右庶子、彭城縣子令狐德棻拜見太子!”
“散騎常侍、太子少詹事、虞鄉縣子張玄素拜見太子!”
“散騎常侍、太子少詹事、安平縣子李百藥拜見太子!”
“檢校太子左衛率、臨清縣公蘇烈拜見太子!”
“太子右衛率、丹陽郡公李客師拜見太子!”
······
一個個東宮官屬上前拜見,場面盛大,東宮班子配備十分齊整,堪稱一個完整的小朝廷。
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家令寺、率更寺、仆寺三寺,以及太子左右衛率等統兵六率以及左右監門率府等不統兵四率府。
此外還仿皇宮的六尚設立了太子內官三司三掌。
在李世民的不斷加強下,東宮各機構不僅僅是教育儲君和服務太子的機構,同樣也是一個有著強大執政能力的小朝廷,除了規模小點,其職能上,完全是仿照中央朝廷的三師三公,三省六部九寺五監一臺十二衛的設置來的。
僅僅是有品級的官吏,有正式編制的就有兩千二百五十人左右,這還沒算上大量低階的雜役,以及東宮的兵士等。
左春坊下還有司經、典膳等六局,還有崇賢館。
東宮擁有的最大權力,便是當皇帝出巡或生病、征戰等情況下不能親政的時候,由太子理政,代表皇帝決斷軍國大事。
大唐最早的太子監國,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后,實際奪得大唐最高權力后,李淵被迫下詔讓李世民以太子身份監國攝政。
而到李世民出巡洛陽期間,李世民也讓承乾留守長安監國。
在李世民為太子監國期間,是以東宮官屬為處理全國政務之官員,采用的是太子系統的公文格式向全國發文,并在東宮臨朝聽政。
太子發文稱令,而不稱詔敕。
李世民對承乾的監國,雖不是如李淵一樣被迫,但也是有意培養東宮,故此他先后為東宮配齊太子舍人,又在右春坊下新設太子司議郎,如門下省的給事中。
又置太子司直,如御史臺御史大夫、中丞。
甚至連東宮平時的公文格式都有詳細規定,完全仿朝廷中樞行文格式,凡是處分論事之書,皇太子并書令,詹事、太子左右庶子以署姓名,宣、奏、行、書案書日。
另外皇帝還特別設立制度,當皇帝在外,詔令太子監國之時,京師留守政事堂宰相或三省六部高官,則例兼東宮官職。
比如李世民若要出巡,詔令承乾監國,則除隨駕的宰相重臣,留守的高官會臨時授一個東宮兼職,比如加太子三少銜,或檢校詹事、庶子等職,與東宮官屬共同配合輔佐太子。
太子監國之時,全國最高權力機構不再是政事堂,而是政事堂與東宮共同主持決策,尚書省與詹事府共同決策。
原本由皇帝批復的公文等,通通轉由太子批準。
在上次皇帝率百官就食洛陽的兩年里,雖令東宮監國,可那時承乾還沒有加冠元服,故還不能算是真正親政,政務主要還是由留守的宰相們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