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宰相,有一頂重要的職責,就是舉薦人才。
許敬宗是秦瑯不遺途余舉薦的,本已被皇帝所厭惡,貶為洪州司馬的他,硬生生被秦瑯用了五年時間撈了起來。
“你跟其它外官不一樣,陛下對你的情況底細是很清楚的,所以也就免了考課這一關,直接就敕封你為轉運使了。”
許敬宗感激的道,“我知道這都是三郎的提攜之功。”
大唐對于官員考核其實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規定,雖然大唐廢除了煬帝時的謁者臺、司隸二臺,都并入了御史臺中,但對于官員的考核卻從不曾放松。
吏部有考功司,專職官員考核。
按制,官員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的標準根據才能和品德兩個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
四善是對一切官員德行的標準。
二十七最,則是針對各個部門具體工作性質的不同要求,考核的是才能。
最后根據善、最多少,使共同標準與專門標準相結合,分為九等。
這一套考核法,先是中央各部司和地方州縣主官,要先對本衙下屬進行考課評定,然后將簿狀上報。
地方統一先報到各道觀察使,中央則先報吏部,最后匯聚尚書省。
自下而上匯報后,還要自上而下的復核審查。
同時各道的觀察使,御史臺都對各級主官考定負有巡查監督之職。
五品以上官員,由吏部考司郎中、員外郎負責大考。而三品以上宰相、高官,以及一些清要官、大都督、親王等要職,則由皇帝親任主考官,擇兩位宰相擔任校考使,再特派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擔任監考使。
這套考課法還是很嚴格的,也是官員們升降獎罰的標準。
每個官員,四年一次的大考,基本上都要到京城尚書省吏部面考,這一關可不好過。
許敬宗這幾年的考課成績,倒是向來很好,不論是秦瑯不是馬周又或是戴胄做他上司轉運使,都對他考定評語不錯,而地方的觀察使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另外本衙同僚、下屬的評語也很高,表現出很強的辦事能力。
再加了秦瑯的大力舉薦,使的許敬宗直接升為轉運使,副使都不用當。
今年起,朝廷的考課法又增加了新規矩,三品以上官員,向皇帝面陳述職,四五品以上官員要向皇帝陳奏,相當于寫一份述職報告,五品及以下官員則需要過堂。
京官由吏部考功司和御史臺共同會審考核,而外官則由各道的觀察使和御史臺察院的巡察御史會審。
這使的官員考課更加嚴格,既要自述,也還有上官的考定評語,又有專門考察機構的審核,還有專門機構監督,甚至還要有同僚、下屬們的評定。
再加上四年一次的入京大考,這想要做弊幾無可能。
平時一年一小考,無大錯的話倒還好,可四年一次的大考,就算沒大錯,但是考績太差,無德無能的評語落下,肯定是非罷就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