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你覺得太上皇所言?”
出大明宮,路上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剛才太上皇的話。
“老師曾教導我,凡事有利有弊,不可能有盡善盡美之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制度政策更是如此,只能是根據國情制訂更符合時情的,然后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圣人所定世封之制,于當今來說,便是利遠大于弊,太上皇所說的弊端確實有,但也許得二三百年之后才會顯現出來,但兒臣以為,二三百年間,局勢變化,只要后人能夠與時俱進的調整,那么便不用擔憂。”
李世民笑笑。
“其實朕又豈不知道,王朝不可能真正的千秋萬代,朕所盼的,但愿能有周王朝八百年天下便不錯了,若是如兩漢四百年天下也是極好的。朕所慮者,是如秦二世,隋二世。”
李世民讀史,研究各朝各代,發現實行分封制的王朝,雖然最后都不免會有藩鎮之禍,但卻反而比完全中央制的王朝要久遠強盛的多。
至于個中原因,研究者很多,李世民也有些心得,認為中央集權制的王朝,在開國之初還好,到了后期,各種積弊日久后,朝廷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問題,尤其是對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所以更容易崩潰,而行分封制的王朝,到了中后期,反而能夠憑借著地方自治的慣性,能夠幫朝廷繼續維持很久。
說到底,這就是大朝廷和小朝廷的區分。
他甚至從史書中得出一個結論,越是中央集權化程度高的王朝過了開國初期后,其實開拓力越發不足,因為主要防著內卷。
“朕想要大唐遠邁秦漢。”李世民的話霸氣無比。
“兒臣明白父皇雄心,兒臣將來定會繼承父親理想,開疆拓土,讓大唐超越秦漢,成為華夏第一帝國。”
李世民龍心甚慰。
太上皇的思維終究還是有些保守短見了,他又如何能理解他李世民的理想功業呢。
如果他僅是滿足于現狀,那他確實沒必要行分封之制,就如楊堅楊廣父子一樣,興科舉,壓關隴,抑士族便是了,打壓門閥士族,扶庶族地主,用官僚代替門閥,加強中央集權,朝廷短期內確實強,也能防范對皇朝的威脅。
可朝廷一旦如此做,就會雄心不再,整天只盯著內部,如何走的更遠?
或者換句話說,如果大唐君王一心防著勛戚貴族官員們,那豈不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楊廣為何會敗,就因為苛刻寡恩,連爵位都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高官顯職輕易不授,實封食邑輕易不給,這樣做,誰愿意為朝廷賣命?
利益。
利益均沾,共享天下,這才可能久遠。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看到御案上又堆了許多奏折。
左邊是通過銀臺進奏的奏章,是經過了政事堂宰相們的,政事堂宰相在奏折上已經貼黃票擬,翰林學士還做了簡單的批示,給皇帝提煉重點和給出參考建議。
右邊的奏章,則是殿前司進呈,這些全是官員密奏,一路秘呈,不經過第三人手,連宰相們也無權打開過目過。
李世民拿起一道密奏,卻是廣州刺史周紹范所呈,密奏沒有嚴格的格式要求,甚至不一定有重要事務。
周紹范的折子開頭寫的卻是廣州近來的天氣情況,然后零碎的又寫了一些如廣東道的情況,廣州港的貿易,市舶司的稅務等等。
最后寫的一件事卻是他打聽到的流求的情況,秦瑯帶水師對流求的用兵,攻破了多少番社,擄掠了多少樟腦硫磺金銀鹿皮,又搶了多少人等等,寫的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