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見虎蹲在難灘河邊的松林中,一聲不吭,如同一尊雕塑。
林外。
難灘河在此穿越一線峽谷,谷底山腳河畔一條跟隨著河谷的小路蜿蜒,這是一條寬不到一丈的道路。
一名參軍來到牛見虎旁邊。
“儂天順一萬二千人馬正在往這邊來。”
“具體點。”牛見虎一臉嚴肅。
參軍迅速拔出一支匕首,在地上比劃起來,“儂天順這一萬二千人,有步有騎,但基本上都是青壯蠻丁,沒有攜帶什么老弱婦孺,也沒有攜帶輜重,只有部份馬騾隨軍。”
“他們大約是兩千人為一營,有五個步營,另有一個騎營。”
牛見虎迅速計算著,“路狹,挨次每營雙人行,路寬一丈,則四人一排,路寬一丈之外,六人一排,路寬二丈,八人一排·····”牛見虎所說的這個路,并不是指尋常一般所說的路面,而是指道路左右只要是干燥可以行走的地面,都算在道路寬度里面,以計算安排行軍。
行軍是個很復雜的事情,有一個關鍵的東西便是行軍長徑,簡而言之,行軍時得先根據道路寬窄,預定好行軍時每排的人數車馬,以及前后間距,并各部隊之間的間距,還得據此安排好偵察探馬,騎兵巡護等等。
就如當年楊廣征高句麗,發兵一百一十二萬,分為三路,左右二路又各編十二軍,加上大量的輔兵部隊和運糧民夫,每天發一軍,前后相距四十里,整整用了四十天所有軍隊才剛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前后九百六十余里。
這就是百萬大軍的行軍長徑,高達千里,十分恐怖。
牛見虎做為將門二代,本身也是熟知軍事兵法,軍中歷練許久,對這些那是相當門清的。
以眼前難灘河邊的道路,從波州過來,儂天貴的兵馬最多只能一排四人,如果是騎兵只能兩騎。
大唐府兵行軍,有嚴格的標準要求,比如步兵徒步每排間距是七尺,騎兵每排間距則是一丈二。
府兵一個步兵團二百人,不算后勤騾馬車隊,行軍長徑是三十三丈,而一個八百人的步兵營行軍長徑約為一里。
若是一個兩千人的行營,行軍半徑則是三里。
當然,如果是精銳部隊,步兵間距還能縮短為一步,也就是一米五左右。
按照這個數據,牛見虎能夠迅速推斷出儂天順的那一萬二千人的隊伍長度,他有五個步兵營一萬人,如果五個營之間不拉開距離一起行軍,則是一萬除四除一步,為兩千五百步,五百步一里,那么便要拉開五里長的隊伍。
再加上騎兵兩千人,兩千除二乘一步,又是二里長。
這一萬二千人,就算各營中間不分開,也得拉到六里長。
而在通過這附近的峽谷里,路面不及一丈寬,意味著隊伍還要拉長一倍,就是起碼十二里長。
以正常的行軍速度來說,一個時辰大約行軍十里路,意味著后軍與前軍距離一個時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