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樣也會導致一個小問題,就是各種意見太多,很考驗主將的決策拍板能力了。
牛見虎有三千人,但這三千人并不都是南海艦隊的,更不是陸戰隊的精銳。他陸戰隊的精銳只有部份,先前陸戰隊在太平港登陸,分散到了鎮南關、石西、西平、高平等地,他帶著到交州,然后再沿錦江而上的,則是艦隊的水手們為主,還有李大亮分給他的一些交州鄉勇團練和蠻丁。
到平孟會師后,又得了一些高平屯丁,武安州鄉勇,甚至不少少年中男,總的來說,他這三千人馬很雜。
好在打了些仗,倒也配合的默契起來,尤其是早見過血,都還算勇敢能戰。裝備方面,也還可以,但說實在的,畢竟是七拼八湊的,比起正規府兵差的遠了。
不論是裝備還是兵員素質,訓練等各方面都差的多。
若是有三千精銳府兵在,牛見虎根本不用考慮那么多,直接三千人埋伏于峽谷里,到時沖出來把叛軍切他個七截八斷的,狠命砍就是了。
“將軍,蠻子們都是烏合之眾,更加亂七八糟,而且他們現在是大敗之下,正是人心惶懼之時,兵無士氣,相反我們連戰皆捷,如今士氣正盛,軍心可用。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放心大膽的把兵馬分成數部伏擊叛軍·····”
他的理由是峽谷很窄,路寬只容幾人行軍,這意味著就算蠻子有一萬二千人馬,可在峽谷里也根本施展不開來,尤其是他們那兩千騎兵,更無用武之地,根本不用懼怕。
你別說一萬二,就是十二萬,在這種地形,你也施展不開啊。
所以唐軍就算以團為單位,二百人一團的分散開來,但是從山下沖下去的時候,面對的也只是很少的敵人,甚至還能形成優勢兵力。
當敵人長蛇陣被截斷后,就更加首尾不能相顧了。
以點截線,當然是唐軍更有優勢。
蠻軍前鋒渡過了難灘河,后軍還沒進入峽谷呢。
“咱們難灘河這里埋伏一軍,待其三分之一過河,便掩殺而出,半渡而擊,先砍了這蛇頭。然后同時讓埋伏在峽谷東口的兄弟殺出,以木石堵塞谷口,把蠻子的尾巴砍斷在谷外·······”
松林里,地上被參軍們你一劃我一筆的劃的密密麻麻的。
牛見虎眼睛也越來越亮。
“很好,把我們的八百騎兵集中起來,就放到難灘河北岸,等對方蛇頭過河,就讓這八百兄弟出擊砍了這蛇頭。”
剩下兩千二百人,牛見虎按二百人一團為單位,劃分為十一個團,將他們安排進十里峽谷分開埋伏。
“約定以烽煙為號,烽煙起,同時出擊!”
三千人打一萬二千人,大家都不是什么精銳,但峽路相逢,除了勇者勝,還得依靠計謀算計。
經過一通分析之后,牛見虎信心大增,蠻軍雖眾,但在這地形里,他們一字長蛇排開,得拉到十五里以上甚至二十里,只要他們刀快,蠻子首尾根本難以相連,借助峽谷特殊地利,蠻子就算想首尾相顧,也不可能。
“好好打,打贏了,重重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