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路征召了八千鄉勇團練和俚僚溪垌蠻為輔兵,但其實秦瑯并沒有讓這些人合編,一來這些兵缺甲少盔,訓練和裝備都不算強,再者山間行軍,本就地形狹窄,不利于大軍團作戰,人擠的越多,越不好指揮等,所以他干脆是讓戰輔分離,戰兵先行,輔兵相距幾里隨行,拉開距離,各自指揮。
輔兵遠遠跟隨著,策應掩護。
此時迎敵的便是南路軍左廂兩千人馬,右廂正在相距不遠的另一座山谷里剿敵。
兩千戰士,有來自水師的艦隊,有來自武安州的衛隊,也有來自交州的邊軍,還有來自邕州等地的團練,以及從福建廣東等來的府兵們,皆是精銳。
長弓手們身披黑光甲,長持單體柘木長弓,彪悍魁梧。
而步槊手們手持的丈八步槊,那是長矛的升級版。
正所謂齊眉為棍,七尺為槍,八尺為矛,一丈零八寸為大槍,而一丈八尺者為槊。
這個一丈八尺其實用的還是春秋時的尺度,春秋時習慣將戰士身高算為八尺,猛士則為一丈,丈八矛其實就是矛柄配矛頭達到三倍身高,稱為三其身,因此當時的丈八矛其實長達四米半左右。
而到了秦朝時,秦軍不但弩陣無雙,而且還有了更長的大矛,柄長二丈四,配上如劍般的長矛頭,能達到七米長,這種超長的竹木長矛組成的秦長矛陣,便成了鐵壁銅墻,配上秦軍無雙弩陣,可謂所向無敵。
山里其實不太適合用超過一丈長的步槊的,天下步戰用槊者,最強者唯江淮兵也。這些江淮兵也正是當年東晉北府軍的延續,南北朝時代,江淮步槊手與江淮弩手齊名,是能夠對抗北方鐵騎,甚至是具裝甲騎的強兵。
超長的步槊比起長矛來缺少了靈活性,機動性能也大降,但其對騎兵的克制是超強的。
此時,軍官們喝令連連。
下令步槊手們把行軍時豎舉的四米五步槊直接放倒在地,然后披鐵甲的步槊手坐在了地上。
句町蠻很勇敢的從四面八方沖了過來。
秦瑯立在三辰旗下,打量著這支人馬。
青袍或黑衣,衣料能看的出多是葛、麻所制,衣衫多是短打,基本上沒有甲具,武器也是長短不一,簡陋無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
一聲嘆息。
這是送死。
兩千人的唐軍在狹小的山間,擺成了數個步兵陣,以團為單位對敵。
與喧叫怒吼沖來的句町人比起來,唐軍安靜的有些過份。
戰斗之前,無一人吭聲。
長弓手、弩手張弓開弩,無一人左張右顧。
軍令未下,更無一人擅發一箭。
這就是大唐精銳的素養。
李靖的兵法中有關于軍法一條里就專門寫過大唐府兵的軍規條令,其中便有開戰時的許多嚴格軍法,比如交戰之時,各就齊位,不得東張右望,交頭接耳,不得喧嘩說話。也不準提前攻擊,更不準越隊上前,進退皆須依據軍令,否則可直接陣斬。
團校尉立于弓弩手之后的團旗之下,而各旅的旅帥則站在弓弩手之前,立于步槊手之后。
各隊的隊頭們,全都立于本隊最前。